秋色迷离婺源行----特别岭脚
[
|
2008/12/01 00:30]


岭脚村位于婺源县浙岭的山脚下,在春秋时期,浙岭为吴楚划疆之地,岭脚便成为吴楚分源之地,翻过岭脚村背后的浙岭山,便进入安徽黄山市境内。由于岭脚地处婺源县北端,离县城、清华镇距离较远,在常规的旅游景点中,极少被列入必游之地。这次幸运地遇到了包车的李师傅,带着我们几个拼车的同伴跑了不少“门票”之外的景点,岭脚这才进入了我的镜头,我才有幸见到了特别的岭脚。
秋色迷离婺源行----午后虹关
[
|
2008/11/30 22:32]


明清时期,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墨之著名,声誉为海内外所共知,虹关有“徽墨名村”的美誉。遗憾的是,如今虹关已无人制墨,徽墨之乡已成为历史,旅游景点的宣传只能重点放在水口、古樟、房屋建筑、人文历史方面。
村口的“祭酒桥”与遮天蔽日的古树让人感受到古人对水口的重视程度。婺源人建村选址,多注重风水,选择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山,有山有水 ,既有来龙,又有去脉。风水师认为:水田乃地之门户,溪水之流向和布置,事关村庄的福祸吉凶。婺源境内多数水口建桥,或廊桥,或拱桥,或石桥。水口处的树木,决不允许砍代。护树即是护村,即是护人。不仅水口,连溪河两岸,距村屋的堤畔,亦允许植树造林,但不准砍伐。
村口的“祭酒桥”与遮天蔽日的古树让人感受到古人对水口的重视程度。婺源人建村选址,多注重风水,选择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山,有山有水 ,既有来龙,又有去脉。风水师认为:水田乃地之门户,溪水之流向和布置,事关村庄的福祸吉凶。婺源境内多数水口建桥,或廊桥,或拱桥,或石桥。水口处的树木,决不允许砍代。护树即是护村,即是护人。不仅水口,连溪河两岸,距村屋的堤畔,亦允许植树造林,但不准砍伐。
秋色迷离婺源行----惊艳篁村
[
|
2008/11/29 22:09]


篁村景色是以文房四宝著称,宣传资料上介绍的都是“笔架山”、“水田纸”、“红豆树笔”、“水池砚池”、“山石墨”组合的奇特景观。在理坑时,村里的老人见我对风景独钟,便热心地告诉我“翻过村后这座山,走两里路的篁村景色更漂亮呢。”当时翻看租车司机带来的风光册,未见秋景图片,凭着对当地淳朴民风的信任,徒步两公里走进了篁村。
进入村口,沿着小溪转了一个弯,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数秒,惊艳!只能用这一句话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进入村口,沿着小溪转了一个弯,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数秒,惊艳!只能用这一句话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秋色迷离婺源行----梦幻石城
[
|
2008/11/29 20:34]


去年秋天行走在徽州时,在塔川相遇的摄驴们一再鼓动“再走一步到婺源,那里的秋色更具韵味。”因为时间有限,便将那一步留待来年。
一直认为婺源的最美在于春季,镜头中的经典画面便是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隐现在油菜花中的飞檐翘角的古民居,烟雨缭绕相映成趣。两天休息时间加上周末,想要仔细了解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是不太可能,只能有所选择。近年发掘的石城景色成为秋色的先锋代表,寻秋的脚步率先踏上了石城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