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八)
[
|
2014/03/13 01:09]


记得许多年前,因为伤痕文学,曾经与父亲争论过一个观点。少年无知的岁月,偏激地认为,文革中,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敢帮助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被打倒的“走资派”,便不能承认自己在文革中是个好人。父亲感慨道“在文革中,不激进,不落井下石,没有立场,能够中立地保持自己,左右不沾,就已经是个好人了!”当时极为不满,觉得父亲怎么如此地没有立场,为这类人说好话。经历了一场“生存保卫战”,尤其是重启业务之后的日子,见识了这段过程中的身边人和事,才真正明白了父亲当年的“好人”之说。
从远方捎给仁化丹霞牛鼻村儿童的春天礼物
[
|
2014/03/10 21:41]


位于仁化丹霞腹地的牛鼻村,有一间著名的牛鼻小屋,那是我市旅游达人Ami 为享受一种远离城市的慢生活在村里租下的小屋。小屋里有一排小书架,原是Ami 为自己和过往的驴友摆放阅读书籍的。渐渐的,这间小屋,也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图书室。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有更多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Ami 开始在网站和微博向各方募集图书,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一本本儿童读物被送到牛鼻村,原来那个小书架已经不能承载了,村里特意腾出一间小屋,做孩子们的图书室。Ami 每个周末来到村里,辅导孩子们自己登记、管理这些书籍,小小图书室,也成了村里孩子们的乐园。
搬迁图书室
[
|
2014/03/09 22:35]


牛鼻村儿童图书室启用至今,收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捐赠书籍,尤其是北京方面募集到的书籍到达后,小小的图书室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书籍。而且现在使用的土屋与我的牛鼻小屋一样,土砖结构容易让书受潮。曾经多次提出能否安排一个村里的公共场所做为图书室,但村里公产本来就不多,只有原来的小学楼房和祠堂。原来的小学校已经出租给珠比特,又在元旦时改造成为“牛鼻人家”成为农家乐。唯一的公产只有祠堂,珠比特安排图书室搬迁到祠堂的后房,改善一点存放图书的环境。尽管祠堂不时地会办“白事”,根本不利于成为图书阅读地方,但牛鼻村这种情况,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