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的善良却是他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出处:心情小屋 时间:Sat, 16 Sep 2017 00:09:30 +0000 作者:ami000 地址:https://ami000.net/post/1831/ 内容: 怜悯是天生的品质,而善良却需要对伪善、假善明察秋毫,没有锋芒的善,只不过是“滥好人”。“滥好人”小可毁家,大可亡国。慈善是关乎人生存尊严的事情,有一部分“行善者”是“滥爱偏执狂”,总是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受助人,而不管对方是否需要。 当前,很多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很多缺少对儿童成长的思考,缺少对教育的研究,而是试图通过物资和金钱的无偿给予,去消除城里人眼中的“苦难”,这种投机取巧、简单粗暴的办法,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害而无益。 城市有城市的文化环境,农村有农村的生存方式。关注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的特质,继而陪伴其成长。既然儿童的成长需要陪伴,农村儿童需要的就不是不劳而获的金钱和物资。他们需要有人陪伴,通过劳动来创造成长的“习惯”、“能力”和“环境”。关爱农村儿童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下严重失衡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温情关爱”,不管政治上多么正确,都本末倒置,是在破坏农村儿童的正常成长。 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也取决于孩子与外界的交往。基因提供了大脑中枢神经的整体结构,而外界的感官刺激才会让神经系统运转起来,如果农村儿童总是不劳而获,他们劳动和进取的神经就发育不起来,而“等、靠、要”的思维却深深植根于心里。 浙江省有一所叫石公田的乡村小学,位于大山深处,只有28个学生,全部是山区的留守儿童,80%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平均每年能收2000元的捐助物资。历经多年的资助,只要学校有人来访,孩子们就关心今天又发什么,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他们已经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心理,而缺乏自尊、独立、自强的品格。 2011年末,我来到丹霞山深处的牛鼻村,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决定给村里的孩子创办一间“乡村儿童图书室”,目的是引导乡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带孩子们畅游书海,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通过知识的增加,让孩子们明白不会的学习就会了,没有什么好怕,农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培养乡村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知识改变不了一生,但会给你改变的机会。希望通过图书室这个平台,对农村儿童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一直认为这比知识教育要重要很多。如果把孩子的人格、个性、态度、精神、习惯、心理、能力、处世、技能培养好,即使在学习成绩不好,我也不认为这个孩子会没出息。  在图书室成立伊始,我明确了乡村儿童图书室接受捐赠的范围是:只接受儿童读物。对衣物、钱财等物质方面的捐赠概不接受。图书室不是扶贫点,而是单纯的读书活动。也严厉地要求小图书管理员们绝对不许张口向捐赠人要东西,就连糖果、饼干等食品也不能伸手。        因为孩子还是一个缺乏自制能力的儿童,还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长期面对毫不费力就得到的物质,会养成好吃懒做的卑劣习惯,会对物质的产生强烈的需求,而无心读书,更不愿意学习。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但通过三年的活动,牛鼻村的孩子们的表现并不是按照我想象的那样去成长,而是受生长乡村、家庭影响,凸显了农村孩子特有的不足。       从接受教育开始,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便是“中国农民是善良而又纯朴的”这句说词,尤其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的城市人,更是对这句话深信无疑。我们还得到另外一个信息是“孩子是单纯的”,特别是亲身经历养育孩子过程的父母,更是坚信。       感恩教育从创办图书室之前并未意识需要刻意而深刻地灌输,一直以为这是人具备的起码良心。当图书室越办越有模样时,渐渐发现农村孩子身上存在着的系列问题。       就以浇花这件小事为例,从2012年的夏天开始,就数次与这几个孩子商量“阿姨只能周末来,星期一到星期五这几天,你们能不能帮阿姨浇浇花?”每个孩子都肯定地回答“好!”但每周末进村,所有的花都一付干渴的模样。当时只是觉得毕竟是孩子,贪玩是本性,记不住浇花也不奇怪。       2013年夏天,自己的牛鼻小屋腾出来成为孩子们的活动室、图书室。再次与这几个孩子商量浇花,结果与2012年的夏天一样,答应却不落实。而这一年,每次问起,这几个孩子都信誓旦旦地回答“浇了!”如果孩子们承认没有浇花,还可以原谅,可没有做的事竟然坦然撒谎,这让我感到了害怕。       7月份开办的“华德福自然精灵夏令营”中,需要村里的孩子们表演节目,我如何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在朱美玲妈妈的帮助下,编排了一个小话剧:帮助阿姨浇花、扫地。内容是阿姨为我们建了一个图书室,我们也要为阿姨做好事。当时看到,挺受感动,以为孩子们真的有所感动。夏令营结束了,花草们在一个暑假里仍是处于干渴状态 。       再联想到几次与孩子们约好的事情,比如说在某个地方见面,他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擅自离开,丝毫没有诚信意识。这个夏天,开始了诚信、诚实、感恩系列的教育。       2014年夏天又到了,而这一年从新年初始,图书室的名气渐渐散播,全社会的帮助力量越来越大。图书室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感恩教育成为头等大事,结果仍不理想。还是最基本的小事:浇花,仍是绝不落实。一次次地集中这几个孩子坐下,苦口婆心地感化:现在所有捐书的人都要到阿姨这间屋子来送书,阿姨已经不住在这里,这间房已经是你们的活动场地,也是一个收书的地方。现在你们不是为阿姨浇花,而是为你们自己的图书室美化环境,让来捐书的人看到一个你们收拾的漂亮的地方。牛鼻村是你们的,把自己的村子装扮漂亮了,大家会更喜欢你们的家乡。结果仍是无动于衷,甚至撒谎。       当今社会人人为已,缺乏爱心,更缺少感恩之心。没有得到社会的关爱,感受不深可以原谅,可图书室是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建造起来的,而且所有的孩子是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亲眼目睹多少的热心人士专程来到村里捐书,得到多少的鼓励与帮助。面对大量的帮助,只不过是要求他们整理好自己的环境,而且只是一个星期只做一次的事,却难实现。针对这个状况,专门为几个孩子课程,用不少时间讲解“小农意识”、“诚信”、“感恩”等主题课,甚至会在某次揭穿他们的谎言后,严厉地批评。然而,结果仍旧。       单独与朱美玲谈话“阿姨刚来的时候,阿姨没有叫你帮忙,你是很主动来帮阿姨的忙,为什么现在阿姨要求你们做事了,反而不愿意了呢?”朱美玲睁着漂亮的大眼望着我一声不吭。继续询问“是不是他们都不肯做,你就觉得自己做了很吃亏?是不是家长不让你来阿姨这里浇花?”朱美玲低下头依然不吭声。       通过几年的接触,其实已经很明白他们的心态,不是贪玩,不是怕累,不是年纪小,其实就是长期受环境的影响,学成了自私,不愿意为别人付出丁点。不过是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思想却是这般的复杂,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教育与感化,却没有多大的收效,面对这种状况,确实心惊。       召集几个孩子坐下,以朱美玲为例子,耐心教育他们”以前朱美玲是最乐于助人的善良孩子,现在受你们的影响也变的不愿意帮助别人,学会计较。如果你们一直受这种影响,越长大就越会计较,等你们长成大人了,也就变成了象你们的大人一样的农民,就算你们读了大学,但思想仍然是小农意识,以后工作了,用这种行为处事,没有人愿意与你做朋友,也没有人会看的起你们!“        创办图书室,并没有想过能够改变他人的人生,只是觉得能够让这些孩子多获取一点知识,多长点见识,或者做个有点文化的农民,就足矣。从未把自己摆在救世主的位置,更休谈指引人生。 图书室从无到有,为这其中付出再多,也从未想过要这些孩子报答。即使是众多的来客,发自内心地感慨“这些孩子真幸运这,遇上了你。”甚至客人们对孩子语重心长地告诫“你们要感激这个阿姨,她对你们今后的成长帮助太大了,长大了一定不能忘记阿姨!”也从不敢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同样也是发自内心地回答“今后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很欣慰了。” 又一个三年过去了,第一批参加“乡村儿童图书室”的儿童已经成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感恩教育丝毫不敢松懈,考虑到孩子们已经长大,懂得了金钱获取的不易,把这几年为“乡村儿童图书室”的个人支出做成表格让他们了解,把每次活动社会上爱心人士的经济帮助算给他们看,让他们明白,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他人的经济与精神上的付出,才有了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即使如此,收效依然微小,甚至发生着倒退,我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这些孩子的掩饰与应付。 图书室里的作文是每年六一更换,当孩子们升入中学后,我便信任地不再督促他们,由他们自主写几篇作文。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些孩子竟然把我的信任随意践踏,除了朱美玲写了两篇作文,所有的孩子竟然一篇都不写!当我问到为什么不写时,回答是:不想写,觉得很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家庭真实情况,得知孩子的父母在家对对他们的教育,一切便有了答案。以其中一家为例: 几乎在我进村创办“乡村儿童图书室”的同时,社会上的“行善者”与这个家庭结识,通过物资和金钱的无偿给予,开始消除城里人眼中的“苦难”,不时地寄吃的、穿的、用的,当然还有金钱。历经几年的资助,只要有包裹寄来,这家的孩子们就关心今天的包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这不但养成了他们不劳而获的心理,可怕的是,他们还要对别人的爱心大加指责“又没有寄吃的来!”对于回报这份爱心的回信,几个孩子也是能推脱就推脱,一个字也不肯写,每次都推给最老实的那个孩子完成“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家人一边享受着别人的施舍,家长还一边“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才会对自己的子女好,并且没有企图的,别人帮你,给你好处都是有企图的,只有父母才是不求回报的。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我穷我有理,你就该给我”成了理直气壮。孩子们总是不劳而获,他们劳动和进取的神经就发育不起来,而“等、靠、要”的思维却深深植根于心里。在父母榜样的影响下,孩子的心不但缺乏善良,而且毫无感恩之意,更休谈为别人付出丁点。 这个家庭的孩子在图书室的活动中,需要付出劳动时,只要我的目光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立刻停止动作。如果有捐赠物品时,第一个抢占最好的东西的人,一定是他们。因为家庭得到金钱与物质的馈赠,他们对于我制定《乡村儿童图书室接受捐赠的范围》是十分不满,但碍于图书室的活动能够经常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有机会吃大餐、住宾馆,他们在图书室时,装的十分认真,但所有的自主活动,比如浇花、写作文、整理图书室,一概不做。尤其一回到家,更是原形毕露,排挤、打击接受图书室教育的其中一个孩子,定义为“阿姨思想的忠实走狗”。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心机就这么的重,思想就这么的复杂,令人不寒而栗! 佛家说:善是大智慧,善就是智慧的本身。没有善良的聪明是狡诈;没有聪明的善良则是愚蠢。 “我穷我有理,你就该给我”——这显然不是“关爱农村儿童”想要的结果。真正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需要对儿童生活细腻的理解,需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他们需要一双鞋”,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只管满足我们内心“善良”的愿望。这样的人,他们不是关爱农村儿童,而是把农村儿童的“苦难”当做自己心灵的“洗衣机”。归根结底,这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关爱,而是以“关爱”之名来包装自己的偏执。他们的“善良”成为农村儿童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儿童的成长,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有人陪伴自己去去经历风雨。风雨之中,他们需要一个带着他们去发现、去探险,还能化险为夷的大人。协助孩子想办法创造快乐,培养“习惯”和“能力”。儿童成长,重要的不是提高成绩,而是健全的心智。在陪伴中要锻炼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教他们做人的学问和做事的态度,这才是发现儿童,这才是对农村儿童最大的支持。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