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黔桂山水间

[| 不指定 2005/10/15 10:14]
| |
         二00五年国庆期间,一群摄影爱好者放飞黔桂采风,穿桂入黔行程千里,用镜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异样风情。时隔数日,许多记忆是在翻看照片中渐渐清晰,再翻看同行者的文字,才发现,只有当时的定格才是最深的感触。征得楼兰的同意,文字便大量地引用过来放入这篇回忆录中.....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一直以来,我对所经历过的人文风景不会作太多的了解。而且,即便你有心去考究,你也无法真正深入到它的本质。因为你的血脉里没有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你的骨子里没有他们的精髓。比如在三江、在芭沙、在肇兴、在龙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水里滋养的和空气中流动的都是一个个文化的符号。在这里,你的每一次举手投足,你都在与文化作亲肤之交。我觉得,任何的文字都无法准确表达它的内在和神韵。真羡慕那些同行的摄友,用镜头对那儿的人和物做真实的记录。摄影,是用感情通过镜头,艺术地在山水与人物中酿造出来的美酒。而且,这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悠长醇香。所以,我只能用我粗浅的文字,表达一些内心的感受而已.

十月一日:夜宿程阳永济风雨桥      
      由于修路,车辆时常受阻,到达程阳景区的时间比原定的要晚了好几个小时。临近子夜时分,我们一行30几人才艰难抵达。在事先联系好的侗家木楼用过晚饭,当地人将我们引领到了各自的住处。去住处是要经过永济桥的。由于是在深夜,你看不到桥外的世界,穿行在幽长的桥廊,仿佛行走在时空隧道里。行走在桥面,就象踩着鼓点,声音低沉浑厚。尽管兴奋,但还是不敢造次,不敢喧哗。只能屏住呼吸,安静地通过。

      卸下行李,在二楼凭栏远眺,才隐约发现我们住在正对风雨桥的下游,大概距离风雨桥一箭之遥的一座木楼上。几个摄友与楼主及当地支书在楼前的空坪喝酒聊天,隐隐约约,能听到水声,能闻到夜来香的味道。不时还有几片被夜风轻摇的黄叶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这一夜,我是枕着永济桥入睡的。一夜无梦。

十月二日:从程阳侗乡到岜沙苗家
      我是被水车声唤醒的。起来时,天蒙蒙亮。我喜欢这种朦胧的意境。站在木楼前,看到了永济风雨桥的倩影。我拿着相机从下游到上游,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她的美,却久久不敢走近她。我就这样痴痴地凝望着她,以至于忘记了给她摄影。直到旭日东升,我才与朝阳一道,怀揣着虔诚,走上了桥面。站在桥上,看河里侗族人撒网捕鱼,看岸上人起锄耕种,你会油然而生敬意。此时,你不会是在欣赏风景,你是在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从桥上来到村寨里,在平寨的钟楼下,我邂逅到十几个侗族老人,他们悠闲地坐在木凳上,淡淡地轻声地说着话。我走进他们的群体中,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身影。他们对我的惊扰和镜头异乎寻常地平静,他们继续着聊天、玩纸牌、抽烟,或者就那么安静地坐着。没有因为我们的到访在内心掀起丝微的波澜。这是一种大境界,而这样的修为不是身处城市的你我所能做到的。

      河流、风雨桥、水车、吊脚楼、钟楼、水稻,还有侗族的人们,这些基本的元素构成了整个程阳侗乡的画面。这美丽的画面印在了摄友的胶片里,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程阳桥头守望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晨曦中的程阳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幽长的桥廊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河流、风雨桥、水车、吊脚楼、钟楼、水稻构成了整个程阳侗乡的画面。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从广西三江程阳到达贵州从江境内的岜沙已是日暮时分。岜沙距离从江县城仅6.5公里,地处山顶。山上眼界开阔,古木参天,上得山来,步入山寨,你就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乡情。岜沙人的热情就象山风裹着你,让你感觉到亲切自然。

      正如传言,岜沙的人的形态和服饰会给你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一色的民族传统服装,布料是亲手纺织染色的深深的紫蓝。由于混合着某种植物胶被反复捶打,这种布有种特别的质感,反射着光,穿在身上,有丝绸般光鲜。苗族小伙穿着显得英伟,苗家姑娘穿着显得妩媚。岜沙的成年男子头上都结着发髻,就是头顶一撮,周围的头发由族长或巫师用镰刀削去,随身携带的还有长枪和腰刀。由于不再狩猎,长枪和腰刀正在慢慢地淡化它作为生产工具的功能,业已成为了一种饰品。只有在庆典和祭祀活动中,才叩动长枪的扳机,以示威严和神圣。

      夜幕下,一群岜沙青年男女正在吹芦笙跳舞。据了解,她们每天都这样吹着芦笙,跳着民族舞蹈。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为了岜沙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到了晚上九时许,山寨一派宁静。偶尔,你能听到夜鸟声声,松涛阵阵。

十月三日:从岜沙歌舞到肇兴芦笙

    岜沙是理性的,就象一棵树;岜沙也是感性的,就象都柳江的水。

    岜沙人有着一副沉稳的面孔,有一双深沉的眼眸。她们大多我行我素,依旧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现代科技和文明似乎对她们没有多大的影响。我们行走在吊脚楼之间狭小的石板通道上,常常能遇见劳动归来或者准备出行的岜沙人们。男的大多点头示意,女的则莞尔一笑。小孩则远远的观望,等到你靠近了,她们就一闪身躲进门里,然后打开一条缝隙,怯怯地好奇地看着你。岜沙人一般不会主动跟你搭讪。但是,只要你友善地与他(她)交流,他们都会十分热情地对待你,无论老少。

    岜沙整个村寨的门户都不上锁。在经过屋主得同意下,你可以随意进出。他们会热情地招呼你,面带微笑,看你拍照,回答你的问话。而对你送给他们的糖果,他们会很坦然地接受,她们的内心纯净得就像大山深处的一泓泉水。

    在岜沙,我们有幸目睹感受到了岜沙人隆重热烈的祭祀轰动。祭太阳,祭木荷树,吹芦笙跳舞,斗牛游戏,成年削发仪式。这些活动大多是在山顶一块空旷的平地上进行。空地成圆形,周围是密密匝匝的参天古木。而祭太阳则在距离山顶不远处的一块面朝东方的开阔的斜坡上进行。祭祀的青年男女手捧竹乐,面朝东方,神情静穆。当竹乐响起,她们倒退着走山山坡。鸣枪示意后,再来到山顶平地。由于有游客的参与,整个祭祀活动的场面由开始的庄严肃穆到后来的热闹,到最后的轻松愉快。岜沙人是勤劳智慧的,他们正在利用本民族的文化作为载体,慢慢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同时,也逐步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和生活。

    尽管我们在岜沙逗留的时间不多,但岜沙给予我们的却是弥足珍贵的。也只有在这里,在岜沙的山颠、楼前、井边,我们才能忘我,才能感受到我们是在为自己而活着,才能体味到一种最本质最原始的快乐!


    

英俊帅气的苗族小伙子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独具特色的发髻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镰刀剃头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孩子是最吸引镜头的目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芭沙苗人的独特发型让我倍感兴趣,逮着个小女孩梳弄了一番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肇兴,用当地的话说,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一个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交汇的地方,一个侗族人聚居最多、侗族风情最浓郁的地方,一个神奇、美丽、宁静、安详而不被外人所熟知的地方,一个人类找回初恋的地方,是都市人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这番话多少有宣传广告的痕迹。但我觉得,这是很真实的表述,是一种很真切的感受。也惟有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和用心去感受了的游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我们来到寨口,夜幕降临,寨子里悬挂的红灯笼已经点燃。红红的灯笼映照在木楼上,烘托出一份宁静安详。我们一行人就被这些红红的灯笼引领着,走进了一个歌的世界。

      晚饭后,当地人无不惋惜地告诉我们,六十支芦笙队伍参加的声势浩大的芦笙大赛已于昨天结束。而传统的斗牛赛、泥人节、侗族大歌也相继结束了。听后,我们扼腕叹息。正当我们惋惜不迭的时候,一阵悠扬高亢的芦笙唱响。五支本寨的芦笙队伍聚集在钟楼下,通过芦笙,作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待我们循声过去,那里已经聚集了上千人的观众。昏黄的灯光下,五支芦笙队伍被观众簇拥在街道中心。两支队伍正在表演比赛,其它三支队伍则候在一旁随时准备对吹。

      我不知道是哪位先人利用这极为寻常的竹子,制作成这么朴实的乐器,吹奏出这么华美的声音,编奏出这么优美的音乐。这音乐是侗族人用心声诉说在芦笙里的快乐,是侗族人用感情倾注在芦笙里的美酒。他们那么忘我地吹奏,那么忘情地舞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透明的快感。

      我在人群中寻找缝隙,尽量去到表演者的身边,听他们的呼吸,看他们的汗水,闻那芦笙散发出的竹子青青味道。我置身其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震撼。芦笙音乐配上演奏者的舞姿和吆喝,将我荡了起来,我的感觉就像音乐中的一片羽毛,被音乐荡得好高好高。我找不到结实的地面,我醉心在音乐的浮力中,我满足了,是侗族人们的芦笙,让我有了痛快和满足。

      回到住处,耳旁依然是那极富穿透了的芦笙音乐。我将窗页打开,任由那芦笙音乐水般漫延进来。我想,今夜我将拥有一个芦笙般的美梦。

十月四日:从侗族家园到龙胜梯田

      一大早,摄友们就起来了。他们是在用镜头表现肇兴的美,而我早早起来,是在用心感受这里的美。我悄悄地行走在溪水边,流连在楼前巷尾。看侗族妇女浣纱、打捞浮萍;看侗族男子给马上拴,拉车去野外劳作;看侗族老妈酿酒、纺纱、织布。

      肇兴坐落在山洼,一条溪流穿寨而过,溪水清澈,能见到优游的鱼。溪流两旁搭建着全木吊脚楼。不少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将楼角高高翘起,悬挂一扎玉米或稻秆,在蓝天和青山的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整个肇兴寨子有五座高高的鼓楼,它们高出木楼许多,很有鹤立鸡群的味道。这种代表家族、象征荣誉的建筑,在侗族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位子。它们就像一个个神圣,守护着侗族儿女。侗族人们茶余饭后都会习惯性地来到鼓楼下,休憩、聊天、唱歌、开会、吹芦笙、跳舞,或者从事别的大型的活动。我们在住处附近的鼓楼下,听到了侗族妇女演唱的侗族歌谣。她们的歌声清晰纯美,尤其是和声部特别甜美动人,仿佛天籁。

      大概是这儿的好山好水和女神“萨”的保佑,肇兴的女孩长得特别水灵漂亮。你只要往吊脚楼前经过,你就能看见一个个美丽的身影。

      其实,肇兴的美远不止这些,那些散落在周边的村寨更原始、更神秘、更美丽。同行中不少摄友表示,一定要带上三五知己朋友再来肇兴住上一段时间。我想,我也一定还会回来。


    

肇兴鼓楼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俏丽风雨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鼓楼下对歌的侗族男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将楼角高高翘起,悬挂一扎玉米或稻秆,在蓝天和青山的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肇兴的美让我心醉,但更让我惊奇的是,在这里,我竟然遇上了深蓝海!

      与深蓝海的相遇都是在旅途,一次又一次地巧遇,让人不得相信:缘,确实妙不可言!!!

     深蓝海已经把这次相遇写上了天涯,我就不再赘述,转一段文章内容吧:


      说起肇兴,不得不提再次和Ami姐的巧遇。记得第一次我们奇遇是在那列N704的火车上,而这次只不过是换在了肇兴。
  
  在榕江时的晚上,随便给姐姐发了一个短信问她在哪里潇洒,心里猜她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家。果然很快回信说在从江。她们本打算来榕江,不知听谁说这条路十分破旧,竟然没有核实就直接改去岜沙了,否则我们会是提前在从江相遇。我就告诉她我在榕江。彼此都很惊讶,预感可能会见面了。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安排继续各自的旅程。
  就是在肇兴,老天给了我们半小时的时间见面。当我寻到她时,她们一大群韶关的驴友正在吃午饭,马上就要离开。在门外就看到姐姐正在打我电话,没接,直接冲进去,彼此大叫,紧紧熊抱在一起N秒。她的同伴都为我们的再次奇遇鼓掌欢呼,赶紧噌吃要紧,哈哈!!!午饭后她们马上要去广西,我们不得不互道珍重,匆匆拍下了这张合影。
  
  缘,确实妙不可言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我的相机里,留下了这次相遇的定格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到达龙胜已经是深夜,跟随着背负行李的红瑶姑娘行走在通往金坑红瑶梯田的石阶上,面对黑黢黢的大山,隐约感觉到稻香的味儿,听潺潺的流水,中间间以几声狗吠,看那漫天的星斗和山腰上熠熠的灯火,心似乎回归到了平静。

      我们驻扎在半山腰一个名叫“沁园楼”的酒店,店前不远有一块上百平方的晒谷坪。我们几人要上几瓶啤酒,叫店家炒了几个小菜,围着一盆炭火,咂咂作味,品味起这儿的夜景来,每人的心里泛起丝丝甜意。


十月五日:金坑寻梦

      我披着朝阳,随同摄友们轻松上山,不急不缓,随心任意。我们就象几只蜻蜓,在大片的稻田间飞翔,写意而自在。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大色块,记录下了行走在金稻里的身影。

      丰收时节的金坑,只见成熟的稻穗在朝阳的映照下,呈现一种饱和的金黄,这颜色从不耀眼,也不诱惑。那是一种散发着芬芳的温暖的色调。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十月六日:溪中行摄

      大家急匆匆下山,只为那一头飘逸的长发。

      溪水清澈,六个相约而至的长发女人出现在河滩。阳光下,她们都有白皙而健康的肤色。难怪她们将盘在头上的长发松散开来,浸在清亮的溪水中作梳妆状,会引来阵阵叫好声。“咔嚓”声响成一片。不少摄友不顾河深水急,赤脚涉水到了对岸,需要的是一个表现美的更佳的角度。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后记

      六天的采风尽管是行摄匆匆,但黔东南和桂西北一带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岜沙的原始和肇兴的歌舞,给了我们以震撼。我希望以此篇文字给论坛的朋友带来一些感受和认识。让我们向往那一片山水吧,也许不久,我们又将同行去感受那一份独有的美。(2005年10月7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by ami000 | 分类: 行游摄述 » 中华行 | 评论(1) | 引用(0) | 阅读(7172)
何葆国
2006/07/11 09:23
那确是个神奇迷人的地方,你的图文更诱发了人们的向往之情呀。
ami000 回复于 2006/07/11 16:18
少数民族的风情我们只能粗浅的一掠,想要拍出、写出它的精髓,是需要用时间去慢慢的感受,慢慢的体会。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