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的三年人类学

[| 晴 2015/12/29 20:08]
|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在2012年以前,“人类学”对于我来说,是个若即若离的名词——或多或少地听说过一些,但究竟人类学所指为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对它没有起码的概念。当然也不会想到,从2013年起,自己会对人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渐入佳境。

      2012年国庆后的一个周末,刚刚走进牛鼻村口,村民大叔就在门前喊“Ami,有两个人来找你,现在在后面吃饭。”穿过大叔的房间走到屋后竹林,见到两个年纪五十多岁的男女却不相识。礼貌性地发问“我是Ami,你们是找我的吗?”交谈中才知道是韶关电视台的资深记者杨建忠带着妻子“慕名”前来见识牛鼻村。

      第一次的竹林相见,杨老师礼貌性地询问了一些大家都感兴趣问题。比如为什么会选择牛鼻村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常小村?如何宣传这个“风景秀丽”的农村?

       2012年10月17日,牛鼻村准备举办“打醮”活动。韶关电视台专题部得知消息后,派出摄制小组进村拍摄这场民俗活动。拍摄过程中,杨老师对农村生活的熟悉,让我第一次领教了杨老师广泛的知识面。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杨老师询问村民打醮的内容,没有一个村民能够回答出来,只能说出是庆丰收。杨老师详细地向村民介绍: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打醮仪式在村里的小庙后山举行,杨老师询问小庙是用来祭祀何方神圣,庙里的几尊塑彩像是什么菩萨?竟无人能够回答上来,就是主张建庙的村中长者,也吱吱唔唔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杨老师为一脸茫然的我上了一堂风土民情的乡俗课,详细地介绍了客家人的寺庙发展历史。

      在村里的祠堂里,望堂徒四壁的空荡荡的空间,杨老师询问朱氏族群的起源及发展,村民除了能够说出几百年前搬到此地,对于“朱熹后人”的说法竟然无人知道。杨老师热情地向村里的有文化人推荐了乐昌县的秀水村,那也是号称朱熹后人的乡村,那个村里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可以与秀水村的朱氏后人联谊交流一下。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结束了当天的活动,我似乎对认识农村有了一个朦胧的方向。杨老师的一番讲解,让自己清醒地意识到知识的缺乏程度,无论是历史还是地理,其实自己懂得的内容都少的可怜。虽然对如何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整体方向,但多读书总是一个最好的补习方法。回到家后,给自己列出了长长的书单,开始有方向性的填充式读书。
    
      在以后的交往中,杨建忠老师详细地询问了我为牛鼻村儿童募捐图书的目的,并用了大量时间认真看完了我的个人网站中的“村民日记”。2012年底,杨老师郑重地向我推荐了“人类学”这门学科,认为若是我能象自己所说“会一直坚持在农村待下去”那样,可以将这些时间用以完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我在“村民日记”中记录的文字,已经是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最好的素材积累。

      杨老师介绍人类学是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田野工作[field work] 是人类学最特色的。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被称为田野工作。田野工作的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应该有的工作需要。田野工作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如今的田野工作新趋势是“逐渐着重于特定问题或理论的探讨。田野工作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

     人类学第一次进入了我的思维,虽然听杨老师介绍了它,但人类学对于我仍是云里看月、雾里看花,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杨老师从自己的书柜中选出了数十本与人类学相关的书箱推荐给我阅读。2013年新年伊始,正式开始了我的人类学学习。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人类学的基本关注问题是:什么是智人的定义?谁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人类的体质特征是什么?人类如何做出行为?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智人在过去的演化历程,如何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文化?开始学习时,其中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

      在牛鼻村生活时间的增加,对这个小乡村的村民们的了解了也在增多,逐渐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困扰着我。从开始接受文化教育起,得到对于农民的表述均为:中国农民是勤劳的、勇敢的、善良的、质朴的 ......种种溢美之词的堆砌。而在近一年的实际接触中,几乎感受不到自小以来树立在心灵中的美好印象,甚至可以用反面词来理解。同样是客家人,同样是农民,为什么这个村庄的农民却与我所理解的客家人、农民有着那么多的差异?

      带着这个疑问请教杨老师,并用牛鼻村的具体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举例。杨老师高兴地肯定了我的学习方向,鼓励我可以从这些问题着手进入人类学的学习,并提醒我,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要带着个人情绪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干涉村民的思维,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记录。

      杨老师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农民人性的弱点。表面看来,处处表现出来的,在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实际上这种强悍的自尊,恰恰是因为深深的自卑!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年轻人,有着自尊心,不愿意表现出农村出身带来的自卑,敏感着城乡差别,迫不及待地以保护的姿态抗拒“敌人”!与此同时,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性格缺陷也因为过于强烈的自尊所至,便表现的处处都不愿意吃亏,事事都觉得受到了暗算,本能地维护着自身的所谓利益。这样,人际关系到了这里,就会变得难以相处。

      杨老师指点我了解一下牛鼻村为何会对农村中最重要的祠堂置之不理,了解一下这个村子的人员构成状况,历史以来的读书人数量。并讲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以及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有了学习的方向,看完了杨老师推荐的书籍,但对在牛鼻村如何入手进行人类学的学习还是比较茫然。据杨老师了解,韶关市从事人类学方面学习的人数大概只有五、六人,想要借鉴学习方法与经验似乎不大可能。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前,只有耐下性子慢慢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模式前,按照杨老师的指点,从最熟悉的村民开始观察、记录,积累田野作业的素材。
    
村民二叔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二叔,是牛鼻村的第一能人。称呼二叔,是随着珠比特的辈份,我们所有的外来人员都跟着这么叫开了。在牛鼻村的几年间,是从这位二叔开始,让我认识了中国农民,切身体会农村生活的滋味。

      2011年末进入牛鼻村时,二叔已经在村口开了间小饭店,外来人员的吃喝基本上都在二叔这小店里解决,加上二叔能言善道,与大家打的火热。短时间内,真的以为见识了农民的纯朴善良。

待续
by ami000 | 分类: 村民日记 » 图书室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134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