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鞅


「人物介绍」: 商鞅,战国时期人。本名公孙鞅,卫国人。因其封地在商、於。故称商鞅。

「未發跡前」: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在魏不得国君赏识,未得重用。 当时魏国,国力强盛,人才济济。年轻的卫鞅,为丞相公叔座做事,担任中庶子。其能力得到公叔座认可,因此,公叔在病危时向魏国国君推荐商鞅担任丞相,并提醒国君若不用商鞅,便杀掉他。但魏国国君不可置否。商鞅离魏入秦。

「生命轉折」:与魏国相邻的秦国,国力衰弱。在诸侯相争,恃强凌弱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没有太多发言权,“诸侯卑秦,夷翟遇之”。也就在这时,秦孝公继位,准备重建穆公时期的伟业,向天下颁布求贤令。商鞅通过景监引荐,经过几次试探,最终以强国之术的孝公赏识,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变法。

「功業成就」:变法之始,徙木立信。奖励耕织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罚不分贵贱。太子犯法,刑期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使秦国十年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其后升为大良造,进行第二次改革,迁都咸阳,推行县制,统一度量,平赋税。“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同时,与魏国的交战中,处于优势,带领军队围安邑,也曾诈虏魏公子卬,收秦河西之地。因此,被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

「最終結局」:孝公死,太子立,被诬反,彤地被杀,车裂尸身。

「成敗之因」:若从商君的理想和抱负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从商鞅对孝公的劝说和与甘龙杜挚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勇者。他的理念得到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赏识与坚定的支持。给了他一个自由的舞台,让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秦国也因为商鞅彻底的变革而走向了富强之路。即使孝公死后,车裂的商鞅的秦惠王,也并没有推翻商鞅的变法。足可说明商鞅变法得到了认可,并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积蓄力量。

    变法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的分配,给了新的人成功的机会,自然会极大的调动人们积极性,从而促使秦国发展。但是,变法自然也伤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一部分人,可能是原来拥有较大权利的人,如何不恨商鞅。同时为了实现刑罚不分贵贱,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太子,及其师傅公孙贾,公子虔,又如何不恨。 过重的刑罚也会遭致他人怨恨。无形之中,树敌太多,积怨蓄祸。若非孝公的支持,商鞅早已危险。


「后人评价」:

太史公:由于尊崇孔子,以“仁和礼”为信念的太史公并不喜欢商鞅,评价他为“天资刻薄人也,少恩!”并认为,商君后来的遭遇是自食其果“卒受恶名与秦,有以也夫!”。同时肯定了商鞅对秦的贡献:“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個人評價」:   商鞅有没有考虑过孝公死后自己的结局?吴起的前车之鉴,赵良的提醒,都是一个警示。为何不从赵良之言,及早隐退呢?也许,商鞅知道,即使自己隐退,也无法避免报复。也许,变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商君过于乐观,认为自己巨大贡献能够得到秦人,得到国君的认可,即使孝公死后,后来的君王也会重用与保护自己。所以才会问赵良“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可是,他却忘了,巨大的功绩不一定能够抵消怨恨,甚至,新君秦惠王的心中,也会因为早期的经历对商鞅存有不满。同时,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消除部分人的怨恨,必要时,商鞅是可以牺牲的。即使没有商鞅,商鞅的法也可以在秦国执行。新君需要的,不是商鞅这个人,而是商鞅的“法”!

     秦国的富强,商鞅功不可没。但即使居功甚伟,也不一定能消除被伤害的人的怨恨。怨恨的种子一旦种下,没有得到疏导,终有一天,自己会受到伤害。所以,在追求信仰或目标的路上,虽然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但也需要深思熟虑的智慧,把对他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成功后的眼光忘了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深刻思考。变法成功,商鞅敢与五羖大夫相比,却忽略了自己处境的隐忧。在成功后能居安思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勇气与智慧。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by ami000 | 分类: 自然知识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2606)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