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顿的文化

[| 晴 2014/07/11 00:20]
|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得到名家亲手篆刻的招牌,是意料中的意外。之前偶尔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却不敢细想,因为知道这样的想法属于想多了,这个工程不是说说便能完成的。当老师主动提出为牛鼻村儿童图书室题字时,激动中更添加了感动。

      牌匾原定是六一节挂到图书室门上,恰好与丹霞山亲子节开幕式相遇,与推动儿童图书室的老师、朋友们商量,就趁机以此为试金石,检验一下最具有文化特征的读书活动,到底在这个号称朱熹后人的山村,是否触动了那条文艺的神经?

      并不意外地得到了答案:不能挂!当村里代表振振有词地阐述“道理”时,望着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农民,心中充满了怜悯。

      五百年来,牛鼻村以最平淡的姿态生存在天地之间,没有出过文化人,没有出过有钱人,既没有古迹,更没有朱熹这位大理学家的丁点真传,甚至贫穷而落后。

      牛鼻渴望能够改变,希望能够出读书人,出有钱人,这些都是最质朴的要求。

      许多的人都会抱怨老天的不公,没有给自己机会,例如降生在富贵人家,以此类推更多的例如。

      但许多的人并不知道,机会时时刻刻都在每个人的眼前晃动,只是贪婪的眼光却认不出貌不惊人的机会,甚至嫌弃机会挡住了“犀利”的目光,伸手挥开就在眼皮前招手的机会,与最可能抓住的机会失之交臂。

      似乎是从中新社社长李凌两年前的那篇《“驴友”丹霞山内建文艺村 古村洋溢文艺气息 》报道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将牛鼻村往“文艺村”的位置上推,希望以此“卖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和摄影师、画家的到来。意愿是好的,但建设一个文艺村,并不是简单三言两语便能打造出来,也不是钉几幅画,挂几张照片,摆设点小景观就能代表深厚的文化,需要的是村民对待文化的态度,是要有真正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元素更是多姿多彩。

      一个原本默默无闻存在了五百多年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乡村,没有文化的底蕴,现在打造与文化有关的一切,如同拔苗助长。社会上许多的有识之士,还是无私地伸出了双手,如我的书法老师,知名书法家,无偿地贡献自己的墨宝,志在帮助、提升小村的文化品味。

      机会就这么悄然无声地出现了。这块貌不惊人的木板,是目前牛鼻村拥有最有分量的招牌,将来更是不可估量。然而,对这个主动送上门的机会,没人理会,甚至觉得碍眼。结果只能让机会“落荒而逃”。

      终于有了一个与文艺沾边的文化产品,却只能在此无处安顿。

      
by ami000 | 分类: 村民日记 » 图书室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2351)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