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发行艰难成长 五位花旗籍高管集体辞别 出处:心情小屋 时间:Sat, 28 Jun 2008 23:11:22 +0000 作者:ami000 地址:https://ami000.net/post/525/ 内容: 一年半以前,曾经以温和姿态重组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相关报道见本报2007年1月22日文章《重组广发行花旗很“温柔”》)的花旗集团,现在不得不面对“温柔的代价”。 记者近日获悉,广发行高级管理团队中11名来自花旗的高管,已经有5位离开;这5位高管离职后,空缺职位暂时还没有安排接任者。 近半“花旗籍”高管离职,这也许是同样来自花旗的现任广发行行长辛迈豪始料不及的,花旗在广发行的“光芒”正在慢慢淡去。不过,令辛迈豪安慰的是,高管变故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广发行的业务增长。 高管震荡 2007年年初,广发行组建了21人的高级管理团队(分行行长及首席代表除外),其中11人来自花旗集团。记者获悉,在这11位高管中,离职的5位是:原运营及技术总监莫德伟(David Moore),原人力资源总监于锦,原合规及法律事务部总监刘威琪(Vita Liu),原资金部总监吴裕泉(J.C Goh)和原公共事务部总监陈怡雯(Yvonne Chan)。 仍在职的6位来自花旗的高管是:行长辛迈豪(Michael Zink),副行长兼风险管理主管岱默奇(Dan Massey),首席财务官周卫华,个人银行总监林文和,公司银行总监贺迪源(Gaurang Hattangdi),稽核总监梁锦燕。 记者致电广发行相关负责人了解高管离职原因以及影响,截至记者发稿为止,广发行相关人士未否认,但以敏感、正在调查为由,未予回答。 对于来自花旗的高管离职,在广发行流传的说法颇多。“有的高管是因为个人原因离开的,也许是‘水土不服’,不能适应国内银行业的工作环境。”一位广发行总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仍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广发行的个人银行、公司银行、风险管理以及财务等重要业务部门仍由来自花旗的高管掌控。之前,广发行行长辛迈豪曾经对外界表示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在国际先进人才的帮助下,有投资者团队其他成员的经验,一定会将广发行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 今年,广发行正在进行一次大型薪酬系统评估。“这些(来自花旗)总监的安家费、差旅费、工资、报销额度等等支出还是由花旗集团支付,而不是由广发行支付。”广发行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本地高管与来自花旗的高管在薪酬上有不小差距,广发行员工颇有微词。但这位人士否认前述5高管离职与薪酬有关。 广发行员工对部分离职高管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比较认同。“离职的这些高管素质还是相当高的,比如刘威琪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很厉害。”一位广发员工说。 上述广发行中层告诉记者,尽管花旗入主已有相当时日,但党委在广发行的威信还是比较高的,党管干部的传统也没有改变。“之前离职了一些分行管理人员,接任者都是党委任命的,党委领导有时也来考察业务部门的经营情况。” 改革的考验 总行部分业务总监的离职,考验着原来广发行新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工作汇报关系。记者了解到,目前空缺的职位暂时没有任命继任者。 2007年,花旗入主后,广发行对公司治理架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自花旗的高管人员就是那时确立了新的组织架构后上任的。当时,广发行期望能打破国内银行业通常的总分行块状管理模式,向国际银行业推崇的垂直管理的、业部制架构转变。 比如科技部、清算中心、安全保卫部、电子银行部、运营部、业务服务部和客户服务中心的部门主管向原运营及技术总监莫德伟汇报工作;个人银行部、信用卡中心和营业部主管向个人银行总监林文和汇报;公司银行部、金融同业部、国际业务部、票据中心部门主管向公司银行总监贺迪源汇报。 但改革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虽然去年年初确立了汇报关系,但我们现在还是总分行制,分行领导的权力比总行的业务部门总监大多了。”上述广发行总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而且真正的事业部制应该实行独立核算,我们现在并没有实行独立核算。” 不过,这其实不是广发行一家面临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几家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国内银行中,也并未全部实现事业部制独立核算,事业部制改革在中国银行业推行还任重而道远。 而广发行走得较快的是,率先在业内建立起独立的垂直化稽核体制,稽核条线直接向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中的稽核委员会报告,有利于银行内部的检查监督。 业务未受影响 根据2007年11月16日签署的技术支持与协助协议,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花旗集团曾承诺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控制、公司治理、财务管理、资产负债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金融创新等八个领域向广发行提供支持与协助,帮助广发行实现综合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5位高管离职之后,令广发行稍感安慰的是,业务没有受到明显负面影响,相反,今年以来,广发行的业绩增长超出预期。 上述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2008年一季度,广发行净利润将近20亿元,大体相当于去年广发行全年净利润。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广发行回归盈利,实现净利润人民币26.7亿元人民币,所有业务线均实现营收增长。而在2006年,这一数据仍是亏损5.41亿元。 相比之下,广发行的业绩不逊色甚至好于其他一些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600016.SH)一季度净利润为24.6亿元、浦发银行(600000.SH)一季度净利润为28.1亿元,深发展(000001.SZ)一季度净利润为10亿元,华夏银行(600015.SH)一季度净利润为8.22亿元。 广发行行长辛迈豪也多次在内部业务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将加大投资力度,特别在资讯科技和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不过,目前广发行首要的问题还是急需补充资本金。5月初,在参加首届陆家嘴论坛时,广发行高层曾表示,计划今年发行5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资本充足率,发债后资本充足率将由2007年资本充足率为7.12%升至9%。 “原来没有新的管理团队进来,我们业务照样运作,有新的管理团队进入,大家都希望业务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没有那种脱胎换骨、大干一场的冲劲。”上述广发行中层经营管理人员感慨,“还是老老实实做实在的工作吧。” 这,也许是两年多来遭遇巨变的广发行多数员工的心态。 广发重组前后 2006年11月16日 花旗集团率领的投资者团队与广发行签署协议,出资242.67亿元人民币(30.6亿美元),认购广发行约85.6%的股份。花旗集团持有广发行20%的股份,中国人寿、国家电网各持20%的股份,中信信托持12.85%的股份,普华投资持8%的股份,IBM持约4.74%的股份。 2007年3月28日 花旗集团领导的财团成功竞购广东发展银行股份后的第100天,原花旗集团CEO查克·普林斯先生(Chuck Prince)带领花旗集团高管访问广发行。 2007年5月25日 广发行第五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年(2007年~2011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广发行短期目标是实现增长,并且在2007年实现盈利;中期目标是经过2到3年的发展,让主要经营指标达到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3到5年后成为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8年4月10日 广发行正式对外发布,截至2007年12月31日财务年度期末,广发行2007年净利润26.7亿元人民币,创下广发行20年最佳财务成绩。截至2007年末,“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99.3亿元,比年初下降2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 来源:中国经营报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