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攻心联 出处:心情小屋 时间:Wed, 04 Apr 2007 20:20:47 +0000 作者:ami000 地址:https://ami000.net/post/244/ 内容: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ttps://ami00...5689143_0.jpg 黄蓉从成都回来,带给我这份礼物,同时也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还好,打开包装盒,左侧便有对此对联的解释,否则以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知又会曲解成什么意思。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ttps://ami00...5689143_1.jpg 有时不得不感慨与黄蓉的共识,武候祠中对联多多,而我们竟然都选中此联。回到家中,翻看旧照,03年的照片中果然找出到成都武候祠游览时留下的记录。当时这付对联让我驻足多时,反复品味理解,可以自己的粗浅学识,总是不能品出其中精髓,便让相机留下定格,原打算回到家中细细理解。一晃几年过去了,对这付对联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当时字面上的望文生义,浮躁的生活未能让我静静地寻找宗源。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ttps://ami00...5689143_2.jpg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ttps://ami00...5689143_3.jpg 既然黄蓉布置了作业,也正好强迫自己坐下来往大脑中放些知识,作业是否合格并不重要,灌输了知识,重温了历史,这才是最有益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治世名联”悬于成都武候祠诸葛亮殿已逾百年。它从“攻心”和“审势”的角度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和施政的经验,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此联的意思说:在处理军、政事务中,能采取高明的攻心战术,以德义服人,那么,怀有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纯凭藉武力,爱好战争。如果不能审时度势,把握事实真相,那么,其政令无论是宽是严,都会因与实际不符而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对此应当深深思考。 此联简称“攻心联”,乃清末光绪二十八年暂居四川盐茶使者的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此联言简意赅,形式完美,不仅是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的“攻心联”写得好,富有哲理。 要理解对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攻心”与“审势”。 先来解读“攻心”。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来送行,建议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番话,本于《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一段。“攻心”“心战”是对孙子“伐谋”“伐交”之说的提升,“攻心”“心战”的范畴更宽,包括智虑计谋、外交手段、民族策略等等。诸葛亮采纳了“攻心”建议,对叛乱的孟获等人,不是采取简单的战而胜之的办法,而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 再来解读“审势”。《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法正劝诸葛亮效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之先例,“缓刑驰禁”。诸葛亮批评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向他讲述不论宽也罢、严也罢,都要先“审势”,才能确定实行何种治国方略的道理。诸葛亮详细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于苛严,百姓怨声载道,导致天下“土崩”;汉高祖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统治益州时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瓦解。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汉高祖时不同,必须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才是巩固蜀汉政权之根本。 诸葛亮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给人以警示,令人深省。对于现代人非常有借鉴意义,需要我们去仔细品味其中的精髓。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