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花旗与广发联姻后,生活是不是“幸福像花儿一样”一直受到媒体的关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重组案一样,广发行合并后的整合之路在磨合和争议中前行,在协调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中发展。作为专业媒体我们没有打探隐私的爱好,花旗重组广发银行也并非一家银行的隐私,而是一起公共事件。我们关注的不是其中的人事纠纷,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透过广发行重组事件,监管部门如何来反思监管政策,决策部门如何来反思引资战略,其他银行不管是作为被重组行还是主动发起重组的银行又该如何来思考自己的重组或并购策略?花旗入主广发是部连续剧,故事才刚开头,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很有必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从2006年11月16日,由花旗集团牵头的财团出资人民币242.7亿元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6%的股份,至今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花旗如何对广发施展了改造?“嫁出去”的广发一年多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广发的前景究竟如何?一系列的问题,不免让人牵肠挂肚、疑惑重重。

     在中国金融史上,似乎还从未有过任何一家银行像广东发展银行这样受关注。在2006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花旗竞购广发之事向温家宝总理提问,成为当年“两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广发行的改革重组工作从2004年启动,到2006年11月尘埃落定,历经两年多时间,先后有40多家国内外潜在投资者表达了投资意向,中外媒体空前关注,大块文章不时见诸报端。

     或许,正是因为“爱之愈深”,对广发重新崛起的期待就愈强烈。


     然而,眼下广发行的现状似乎并不乐观。坦率地说,自花旗进入广发之后,这家总部设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没有原先预想的快意驰骋,也没有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各家中资商业银行加速发展、外资商业银行加快布局的背景下,原本就较孱弱的广发行正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局面。花旗究竟为广发行带来了什么?不免让人产生诸多困惑。

    困惑之一:花旗来了,他们走了……

     花旗持有广发行20%的股权,但是拥有广发行100%的管理权。于是,花旗一进门便理直气壮地行使管理权。

     在花旗的管理下,总行一系列的高管称谓变了。原先的数位副行长不再是副行长,而改称“总监”或“顾问”。譬如,原副行长王新成为“首席协调官”,副行长郑廉明成为“战略规划总监”,常务副行长刘永生和副行长郭小平成为“行长办公室顾问”,原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张庆修,只担任北京分行行长,不再属于总行高管。这样一来,在原先的行领导班子中,仅仅保留了李若虹的董事长职位和金海腾的副行长(兼杭州分行行长)职位。

     继续担任董事长之职的李若虹已经担任广发董事长10年之久,在全辖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让其继续担任董事长,显然是看中他“定海神针”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基于保持广发稳定发展的需要考虑。而继续任用金海腾,则是因为金海腾“领衔主演”的杭州分行太优秀了。由父母官(金海腾原是宁波市鄞县县长)转行到商业银行,这个非金融科班出身的老汉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咋舌。在被称为“金融业风水宝地”的杭州,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都很蓬勃、很茁壮,而他金海腾的过人之处在于“不复制任何一家银行”,在他的率领下,1998年才开始创办的广发银行杭州分行很快在杭州异军突起,连续多年一直是广发行的最大赢利分行(2007年,广发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5.4亿元人民币,杭州分行就占四分之一),成为广发行的名副其实的“明星分行”,广发行很多的创新业务(如 “薪加薪”理财业务)都是在杭州分行试点成功后再拿来全行进行推广的。杭州分行超凡脱俗的业绩在2007年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金融道:一家“弱势”银行的崛起》一书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花旗入主广发后不久,让各家媒体有些不适应的是,外宣工作(包括总行的广告投放及内刊杂志编辑)不再归属总行办公室,而是新成立了一个“公关事务部”,由其全权负责对外宣传。然而,颇具戏剧意味的是,花旗竟然派了位不懂中文的外籍人士担任公关事务部的负责人。显然,眼下在国内,不是所有的媒体工作人员都能操流利的英语会话,于是,沟通障碍便不时发生。在此前提下,媒体的关注度自然也随之下降。更有与广发行交往甚广的媒体人士如此评价:整个公关事务部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原先总行办公室艾丽群女士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遗憾的是,毕业于中山大学、秀外慧中的江西妹子艾丽群在花旗进入后不久便离开了广发行,另谋高就去了。

     说到“另谋高就”,不能不提花旗入主后,广发的另一令人遗憾的“变化”,那就是,包括5位分行以上行长在内的100多人先后离开了广发。这5位行长分别是:总行行长张光华(现任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汕头分行行长吴殷强(现任中石化财务公司总经理)、东莞分行行长黄自豪(现任东莞某镇镇长)、上海分行行长夏小华(现任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武汉分行行长姜乳云(现任渤海银行杭州分行行长)

     如果说张光华行长的离开有些被动的话,那么,其他的几位分行行长则是主动炒了广发。

     且不细论那些在一线打拼多年、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和客户资源的中层干部、客户经理,就说上述几位分行行长,个顶个都是响当当的“高手”。譬如吴殷强,在汕头商业银行首推客户经理制的营销模式,引起强烈反响,在广东省粤东潮汕三市,广发卡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卡片活跃率达80%;譬如黄自豪, 70年代出生,当初招商银行在东莞筹备分行就看中了这位少年英雄,广发行不舍,立即就地提拔,成为广发全辖最年轻的分行行长;譬如夏小华,出生名门(其父夏征农)的他来广发之前就已经是交通银行总行的部门老总,理论与实践俱佳,在上海银行界享有盛誉;譬如姜乳云,1997年,41岁的他已经当了三年的建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从广发杭州分行副行长的位置上空降武汉后,很快将武汉分行的业绩做到在广发全辖和湖北省内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

     历数这些已然“抛弃”了广发行的分行行长之优秀,无非想说明,他们的离开对于广发行确实是“损失巨大”。虽然广发的地球缺了谁都转,但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些曾经在广发行重组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与广发共患难的将士们,在“云开日出”后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不论其去向何方,他们都经历了对广发的“期望”到“失望”的心理历程。就是说,没有从“期望”中看到“希望”,才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迅速流失。

     虽然银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广发行近年来如此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显然是不正常的,也是不符合情理的,对广发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困惑之二:花旗得到了很多,广发呢?

     众所周知,广发是在将自身的数百亿不良资产剥离之后,“干干净净”嫁给花旗的。

     在2005~2006年两年的时间里,广发同时经过了复杂的财务重组手术,经过广东省政府的注资以及花旗投资团队的入股资金到位,重组后的广发行已实现净资产125亿元,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和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并且有着全国性的网点与资源。

     在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按原先的商业银行分类)的阵营里,广发行属于“小老弟”,无论是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机构数量,还是科技开发、品牌影响力、综合竞争力等等排名均不靠前。但是,不能不承认,这家银行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色,就好比“小家碧玉”,自然有她“妩媚动人”之处。

     广发行的“妩媚”之处颇多。首先,在重组前,广发行拥有27家分行,530个网点,1.3万名员工。这是任何一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撒开的网,尤其是广发行设在广东省之外的分支机构,除了昆明分行一度举步维艰,其他分行的效益和影响力都不弱,有些分行(譬如杭州分行、北京分行、郑州分行、南京分行、武汉分行、沈阳分行等)的综合指标一直非常好。

     其次,广发行的信用卡业务是一朵奇葩。众所周知,国内的首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就诞生于广发行。自1995年发行以来,广发卡一直在市场上遥遥领先,有多项“NO.1”的数据。广发卡蜚声中外之时,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信用卡部,还仅仅是围绕借记卡做文章。然而,近年来,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市场拓展力度加大,形成“后来者居上”的局面,尤其是招商银行信用卡,公布的发卡量都已经有1500万张了,广发行才召开信用卡发行突破500万张的庆典大会。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广发重组,各方面业务都严重受影响有很大关系。

     除了信用卡,广发行以个人理财为代表的个金业务也非常有特色。以个金部总经理徐立(原为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行长蔡重直的助手,而蔡是提出国内“个人理财”的第一人)为代表的个金业务团队非常优秀,其推出的“薪加薪”、“丰收系列外汇理财”、“真情理财”等产品均受到市场追捧,为广发行在近几年的个人理财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可以这样说,广发行在不良资产剥离后,体魄处于很健康的状态,目前的信贷规模有240多亿元,按照2个点左右的利润率,发展态势是比较健康的,交到谁手里都没有太大困难,经营者不需要太多“雪中送炭”,需要做的就是些“锦上添花”之事。

     当初,广发牵手花旗,对于花旗、政府、广发行来说,都希望是个三方皆大欢喜的结果:花旗希望借此全面地、深度地介入中国全国性的个人金融市场;政府、监管机构希望借此探索一个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全新模式;广发行则或将借此脱胎换骨,改善不良资产和提高公司管治水平。

     然而,事情似乎并不完全按照人们的美好心愿在发展。

     眼下,广发行这位“婀娜多姿”的美女,其优势和长处已然全部归属花旗。经过数十年的市场搏击,广发行在公司业务、个人业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这些客户资源的先期挖掘与市场培育工作,广发行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旗“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花旗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而广发呢?

     按照广发行与花旗集团签署的技术合作与协助协议,进入广发行后,花旗集团将向广发行提供风险管理、财务控制、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八个方面的支持与协助。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花旗并没有完全兑现当初的承诺,广发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些紧迫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作为广发行,真正希望得到的是花旗先进的科技、新产品、营销模式,迫切看到的变革是补充资本、尽快开拓新业务和增加网点布局等,然而目前这些都还是“镜中月、水中花”。

     此前,广发几次酝酿却又胎死腹中的重组计划让广发行步履蹒跚,两年财务重组手术已经延缓了广发的发展步伐(譬如北京分行在2005年就将增设数家支行的计划上报总行,支行的选址工作都完成了,却因为重组而一再搁浅),原以为重组之后会很快异军突起,不曾想,总行一纸令下而“冻结”。于是,近30 家分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银行不断扩张、彩旗飘扬,自己却像“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劲使不上。”

     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前些日子,广发杭州分行将其麾下温州支行的某项业务上报给总行,总行却迟迟不批准,但花旗的上海分行却很快涉足了此项业务。其中是否有直接的关联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花旗的布局,其参股的浦发、广发,在各项业务的拓展上势必与花旗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摩擦,业务运作上也确实存在“泄密”之忧虑。

     目前,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花样年华,每年总资产20%~30%的增速,利润增长率都在30%以上。在各家银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发行正面临“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的困境:业务发展缓慢、客户流失、贷款增速下滑等。

     困惑之三:花旗究竟意欲何为?

     据悉,眼下在广发总行,中方高管与外方高管的矛盾与分歧非常大。“几次董事会上,中外董事们都吵得很厉害。”知情人士如此透露。

     事实上,把广发作为花旗的分行还是保留广发的优势而嫁接花旗的管理与机制,不仅成为广发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也成了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广东省等中方股东们产生分歧的焦点。

     目前,广发的经营管理权以及日常财务权完全由花旗方面掌控,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79.9%的股东同意通过。从现在广发的股权结构来看,花旗已经持有近20%。而花旗在广发17人董事会中6名董事席位的格局也使得其话语权远远大过股权。

     不久前花旗在广州分行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时,当时花旗中国零售业务总经理石安楠向媒体表示,花旗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坚持三条腿走路,花旗中国与花旗在中国的合资项目浦发、广发们走的是不同的路线。花旗在浦发除了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与合作、派驻董事,一直缺乏经营管理上的话语权,这使得花旗事实上更安于做一个浦发的财务投资者;而对于广发,花旗从一开始起就有着全面控股的图谋,广发此轮重组之所以历时近两年时间,除了各方利益格局扭结的复杂性,也与花旗一开始的控股广发图谋密切相关。

     目前,花旗只取得广发行近20%的股权,与初期近50%的股权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花旗势必抓住一切机会增持股份。作为战略投资者,花旗进行的是长期投资,并且希望进一步增持,因此考虑的是长远利益,希望通过流程整合、IT系统改造等措施打好长远发展的基础,这样难免会不太考虑其他股东所考虑的短期利益,从而导致花旗投资团这个联盟的不稳固。

     除花旗之外,多数成员未必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唯有中国人寿是花旗潜在的有力对手)。目前,中国人寿和花旗各自持有广发行20%的股权,而中国人寿近来频频投资各中资商业银行等,但占比均很小,随着中国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即将放开,控股银行是其渴望。

     据悉,花旗派出的行长辛迈豪拿出的广发5年战略规划几次被否决,其主要原因是中方股东们最希望的上市问题没有列入,后来在多方强烈要求下,花旗工作小组才提出三年上市计划。股东们还有分歧的是,广发行2006年的财务报表中的利润额,中资股东们认为花旗按照自己的一套计提了之后,这个表中反映的数据太少了,这个财务报表在花旗未做调整前也是几次董事会都没通过。与花旗相比,其他3家并列大股东都是财务投资者而非战略投资者,他们以很高的溢价投资背负巨额不良贷款、尚未上市的广发行,自然要求获得很高的回报率,并且希望在短期之内见效。

     眼下,连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都已经扯起上市的旗帜,相比之下,广发行的发展步伐就有些“太滞后”了。

     显然,中、美双方的管理层在很多事情上存在的分歧,已严重影响到广发行的发展步伐。真正的原因是中方管理层以及全行上下1200多名的员工,其强烈的发展欲望很迫切,但美方的战略意图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推进业务、迅速发展,而是如何尽快实现完全控股的目的。于是,广发近几年的发展步伐再怎样缓慢也没关系,如果其他股东感觉得不偿失,试图出让、出售广发的股份那就更好,花旗可以尽收囊中,达到完全控股的目的。

     2008年春节前后,大雪纷飞、异常寒冷,但有一条消息对于广发行的老职工们来说还是很振奋、很温暖的,那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几经周折,在全国总工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干预下,广发的董事会增添了两名职工董事。春节后的2月26日,广发行召开全辖500多人的工会代表大会,这两名职工董事正式亮相,分别是符风云(总行纪检书记)和陈金都(总行党委办公室总经理),由此维护和提升了广发职工的话语权。

     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在花旗领薪的外方高管被要求与广发行签署劳资协议(之前没有任何协议)。而此举似乎有些令外方高管恼火,据称,有外方高管已流露出去意。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桩看似美满的中美金融“姻缘”,让广发行正变成花旗的一个分行,可能既不是新娘本人的心愿,也绝非新娘的娘家人所想、所愿……


(来源:《银行家》)

by ami000 | 分类: 他山之石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4122)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