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灵溪大围

[| 晴 2015/03/11 00:39]
|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灵溪大围村是2012年时,在新浪博客上看到韶关的博友发的图文,当时就觉得这个客家大围与我见过的所有客家围屋不同。2013年1月,北京财经大学的柴老师拍摄客家迁徙线路,顺道来牛鼻村探望我,便带着老友专程去探访了大围村。一晃就是两年,再有朋友来访,都会推荐这个特别的大围村,而自己因为一直忙于乡村儿童图书室,两年来没能抽出时间再访大围村。今年开春,仁化爱心人士许英娜女士找我商量,希望能够在灵溪镇的大围村开办乡村儿童图书室。周末,再次踏上进村的山路,专程考察办图书室的可行性。

      两年时间,灵溪大围村没有太多的改变,仁化县希望开展起来的旅游景点也没能实现,坚守着乡村的仍是老人与孩子。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引起村民的好奇,只是张望一眼,又忙碌自己的事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这座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古朴建筑位于仁化万叠红岩边的偏僻小镇内。约在清代早期由外省迁徙而来,村民全部姓黄。清朝道光年代社会动乱,匪贼横行,四处抢劫民财,焚烧房屋,残害百姓。灵溪大围村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大围围墙基本呈长方形,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4座围门:北门为正门(中门),内外2重,外重额书“云台”、“仁义风度”。南门(杜屋门)正脊饰高照“太阳”刹顶,额书“阆凤台”、“悠远博厚”,侧配“瑶池”、“翠木”。东2门(东边门):额书“瑞应蛟龙”,侧配“德”、“礼”、“万古雄风”,侧配“富”、“寿”。孔高3m,数字代表黄氏祖先峭公娶3妻,围门用21块大麻石砌成形似城门。21块大石象征黄姓祖先崤山公有21子,由此表明用21块石砌门的村庄均是黄姓后裔居住的福地,居民是崤山公的裔孙。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围门上建有围楼,从地面有石级通上围楼,楼房用于住人或议事,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开有射击孔,以防匪贼攻打大围。沿围墙内侧走廊建有房屋,由此把三座围门和围楼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犹如一座城池,匪贼来侵犯时可动员村民抵抗防守。围内有四口泉井。泉井既可饮用又是防火设施。村内有大小祠堂5间,基本保持清代风格;村内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围墙建成后村名就由翰亨胪改为大围村了。

      大围村的村长外出还没回来,我们一行深入村中慢慢闲逛,打发着时间等待村长的回来。周末的村里依然四下安静,小巷深处透露着乡村最常见的破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虽然大围村已有二百年多年的历史,但未留下太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相对于走过全国各地的历史古村,这样的村子内部就显得稀松平常。与两年前的到来没有变化的一切,也就让我没有太多的拍摄兴趣,偶尔只是些小景让我举起相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前两年来大围村时,是找到了仁化县旅游局长洪家贵,安排了一位灵溪镇的干部带我们进村的。那次陪同的镇干部介绍说大围村内有双巴井、杜屋井、细井子、大菜园井四口井,当初大围村的开村祖之所以决定将村址选在这里,正是看中了这里终年不竭的泉水。客家围屋拍过不少,特别是福建土楼,无论多大的规模,内部居住多少的居民,都是掘井取水。极少见到象大围村这样,大围内部存在活水流动。记得前年带柴老师来时,这个现象引起了柴老师的极大兴趣,也说这在客家围屋内确实少见。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两年前来大围村时,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最大的祠堂与左右两边的“入孝”、“出悌”两个门匾。那时只是明白这四个字是源自孔夫子之语,却不能确切地肯定出自哪篇文章。今年在MOOC学院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学习中,《论语》课程老师授课时,才确切地明白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通俗地说便是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这也说明当时修建村子、祠堂的祖先是信奉儒家思想,遵循礼义之道。精选这四字高筑堂前,警示后人谨记先贤教导,善良为人。

      时过境迁,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儒家思想成为封资修的糟粕无人传承。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围村的后人中,不知还有几人能够明白老祖宗的良苦用心,不知这些笑靨如花的孩子们,有几人能够遵从孝道,长大后不让家中老人空守老巷。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带着大家到达祠堂巷口,只见一群男孩围坐一堆,聚精会神地玩弄着手机。趁机想了解一下村里孩子情况,便上前与这几个孩子聊天。原来孩子们围坐的这家人装有WIFI,几个孩子都挤在门前蹭这家人的免费网络。冲着几个孩子发问“你们村大概有多少你们这么大的孩子?”没想到,问话影响了孩子们的游戏,其中一个孩子极不客气地回答“你不会自己去数呀?”看来,城市里盛行的手机及游戏,在这个村里早已不是稀罕事,这几个孩子已经全套地接受了游戏世界,就连思维也进入一个模式。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这几年无论是在牛鼻村还是葛布村,手机还只是大人拥有的东西,村里的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的手机,自然手机问题还没有进入我考虑的范围。和小旺交换了看法,都认为这是我们将来进村后,不可忽视的问题。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进村时,在村口认真看完了介绍牌,得知村里有大小祠堂5间。中国古代由于北方常发生民族战争,还有灾荒,导致大量人口南迁,有的是整个家族、整个村落的南迁。迁到异地的人们要聚族而居自我保护,同时也要告诉后人这一族人从哪里来,根在哪里。于是建祠堂团结族人,教育后人。参观了村里最大的祠堂,里面竟然供的是观音像。而在附近的一间稍小点的祠堂里,供台上供奉的竟然是毛爷爷他老人家。看着这完全脱离根本的祠堂,再无兴趣去寻找另外三间祠堂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虽然祠堂里的内容让人啼笑皆非,但却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祠堂周围的街道和各家各户的环境卫生明显地比村里其他地方干净许多。过去能够毗祠堂而邻的人家,基本都是重要人家,受教育的程度也相对高一些,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对高些,自然也就会美观与洁净不少。如此看来,这点小小的遗风还是存在。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信步走出南门(杜屋门),围墙之外充满田园风光。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大围村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周围群山耸翠,溪水环绕。记得前两年陪我们进村的镇干部介绍,大围村的选址、布局、坐向等都有堪舆学的依据,因选址正确,布局合理,该村一直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并且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近百年来大围村110岁以上的长者就有几位,90岁至100岁的就有30多位,80岁以上的有50多位。老人们大部分行动自如,耳聪目明,生活不需要儿孙们照料。

      去年介绍新浪名博李双喜来大围村采风,双喜在他的《一去二三里》的书就选用了一张老阿婆的照片做为文章的点睛之图。

      晒谷坪上,看到一位阿婆,访问之下得知阿婆已经九十岁了。阿婆果然是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一边询问我们来自何方,一边不停地忙碌着手中的家务。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晒谷坪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没有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在坪地上玩着最具乡土气息的游戏。其中两个漂亮的小女孩好奇着我们这些来客,小姑娘丰富的表情、趣致的动作马上成为我的拍摄对象。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终于等到了村长回来,听到我们说明来意后,村长立即表态“这么好的事,我们求之不得,一定支持,一定支持。”村长马上带着我们去看村里的书院,过去一直是传承耕读持家遗风的重要教育场所,提出做为乡村儿童图书室的场地。跟着村长来到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门口,开门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里面的情况。当我随着一道道的房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让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书院现在是村里的公共集会场地,有专人管理。院子里左右各有一幢二层小楼,村长豪爽地说“这两幢小楼由你挑,看中那个,我们就空出来给你做图书室用。”根据建筑年代,我选择了右边新建小楼。我说“楼上放图书,楼下可以做为小朋友们的活动室。”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村长把我们带到院里的平房,笑着说“要活动可以在这里,这是我们村的活动室,只办喜事和开大会用,办白事在另外一个地方。”房间里巨大的空间让我吃了一惊,天哪!这足够孩子们在里面疯跑了!如果办夏令营,就不用担心场地问题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平房还有个后门,走过去一看,我再次惊住了,一间巨大的厨房!这是全村人办喜事的地方,也做全村人吃喝的厨房,自然要够大啊!想想过去在牛鼻村想做个农村食物活动,一直苦于没有场地,没有厨房,若是早在大围村办了图书室,原来一直困扰着的难事,在这里根本就成为不了问题。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看完这一切,村长向我们介绍村里活动室管理员,一位五十年代的老高中生。第一次在农村,与一个有文化的老农交谈。所有的一切不用太多的解释,阿叔以一个文化人的角度通通理解,这让我倍受鼓舞。村长询问“不知我们村的条件是不是符合你们的要求,不知满不满意?”说实话,眼前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动的几乎掉泪。

      对比牛鼻村那么简陋的条件,那么艰难的交流,我都坚持下来了,这所有的一切,完全犹如一步登天。进入葛布村办图书室时,相对牛鼻村的恶劣条件,有了专门的房间,有了风扇,我都满足的不得了,觉得很幸福了。现在再看大围村,完全让我幸福的有些不知所措了,除了回答“太满意了!”我真的无法表达自己的欣喜。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村长告诉我们,大围村历史上曾经出过二品大官,在五十年代出了一位大学生,后来留在外交部工作,成为驻匈牙利参赞。现年八十岁的外交官一直关心着村里下一代的学习,去年应仁化县的邀请从北京回来讲课,得知村里的孩子们升入五年级后要到县里读书,与县里有关部门争取,让村里的孩子们在离村不远的镇里读书。村长说“老人要是知道了你们要来村里办图书室,一定会很开心的,也一定会支持的。”

      大围村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对读书、学习的高度认知态度让我深受鼓舞。几年来的图书室活动,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你一腔热忱地帮助农村孩子读书、学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最关健的还是取决于当地农民对文化、对知识的认知态度。愚昧无知的人,并不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也就不会理解爱心人士的一份好心,更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只有懂得道理、明白事理的人,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达到自己奋斗目标。

      大围村,还没有进入,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就犹如兵马未动,粮草已行,这样的行动,定是事倍功半,也应该能够成功。几年的图书室活动,因为坚持,因为努力,苍天不负有心人,也为我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如此,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将乡村儿童图书室办下去。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by ami000 | 分类: 村民日记 » 实景录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4041)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