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家的味道

[| 不指定 2013/07/05 11:08]
|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每次去信阳都是白天到达,第一次在晚上近十点钟到达信阳,放下行李出门寻找食物时,街上的饭店都已打烊。在路人的指点下找到住宿附近,大排档汇集的“平桥区名食城”。从街口一直走入食城的深处,面对街上几乎档档烟熏火燎的烤肉串、红油浸泡的小龙虾,茫然不知应该如何选择。正往外撤退到街口的时候,小推车上“手工饺子”几个字瞬间做出了决定“来份饺子!”

      当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面前时,猛地愣住了,将近十年没有见到过的元宝型饺子!面对整盘饺子,保持着手指捏着筷子的姿势,呆呆的坐了很久。夹起一个饺子试探着咬了一口,消失了快十年的熟悉味道弥漫在口腔中,鼻子忽地一阵发酸。从不一个人在外喝酒的我,点了一瓶啤酒,慢慢地将一个个饺子送入口中。

      有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理论:一个人的口味取决于他七岁前所吃过的食物。我七岁前,一直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长大,我们的厨师都是擅长煮食大米、烹饪粤菜的广东叔叔、阿姨。从小就训练成了标准的广东胃,对面食只是当成点心偶尔品尝,若是成为主食,一顿还勉强,第二顿便形同食药,愁眉苦脸地无法下咽。

      我家的家庭成员一直以来都是离多聚少,父母忙于各自的工作,极少象普通家庭那样柴米油盐生活。母亲因为从小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从不进厨房、不学女红,一心读书。母亲15岁便参加革命工作,单位的优越供给制度,更不需要接触柴米油盐,做饭对于她来说,完全是一窍不通。结婚后,父亲对母亲极为宠爱,主动担当家里的大厨。虽然父亲从小在家也没进过厨房,也是个读书人。但为了他心爱的女人,硬着头皮走入厨房。父亲的厨艺不是很精湛,但只要全家团聚,在厨房里忙碌的肯定是父亲的身影。

      母亲虽说不通厨艺,却会擀面条和包饺子,而且是手艺极精。切出来的面条细如挂面,包出来的饺子精致的象一个个小元宝,而且在我们机关大院里是独一份,只有她一个人能包出来元宝形状。当我们的家庭成员正常生活在一起时,父亲便将周末定为“生活水平提高日”,以面条、饺子来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后来因为做面条只能由母亲一个人完成和面、擀面、切面等所有劳作,父亲觉得母亲太过“劳累”,便改为偶尔,由母亲的心情好坏决定周末是否吃面条。但包饺子就因为是全家人可以共同完成的工作,被“法定”为每个周末提高生活水平的必定食物。

      包饺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揉面,剁馅、调馅儿,擀皮,包,煮,吃,以及收拾,要花上好半天的时间。而这所有的程序中,母亲负责的只是包饺子一道程序。为了完全这浩大的工程,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我擀饺子皮。父亲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左手转起来右手擀,饺子皮要擀的中间厚边上薄,这样包的饺子才不会破。”很快我就熟练地掌握了擀饺子皮的技术,达到了一个人擀皮,供应三个大人包饺子的速度。当时,我的擀皮水平在父母单位大院是威名远扬,一到周末,就会有不少的叔叔阿姨来家里眼见为实。甚至有一年,部里的部长伯伯来单位,在父亲办公室见到我,笑呵呵地问道“这就是那个一个人擀皮,供三个大人包饺子的能干小丫头?”

      擀饺子皮的高超技术大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跃跃欲试地开始学包饺子,而且是学包母亲独一份的元宝型饺子。包饺子看似简单,特别是母亲包的饺子,平整光滑,不用捏出褶子,似乎特别容易包。可一包起来才发现,不论我怎么用心包,包好的饺子都不能坐起来,都是躺着的。母亲对我包的饺子极不满意,厉声地训斥我不认真学习包饺子。从小就十分惧怕母亲的严厉,面对训斥是越急手指越不听使唤,越想包好就越包不好。几次以后,只好改辕易辙,投靠到父亲的门下,专心学习捏饺子。母亲对我捏出来的饺子嗤之以鼻“饺子是包出来的,平平整整的饺子面煮好了吃着没有面疙瘩,你这种捏出来的饺子,一个褶子就是一疙瘩面,吃着不好吃!”尽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包母亲那种小元宝型饺子,可学了多年,每次自我感觉良好,一摆到案板上,还是不能搏得母亲的首肯。

      在那个食物相对贫乏的年代,坚持一周包一次饺子,是多少人羡慕的奢侈的生活。但对我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擀饺子皮、包饺子并不觉得累,饺子包的不对路挨骂也习惯了,可就面对一碗热腾腾、白花花的面食饺子,我的广东胃拒不接受,实在是难以下咽。父亲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老财都不敢个个星期吃饺子。你现在有这么幸福的日子,怎么会嫌饺子难吃呢?”母亲总是狠狠地骂道“我看你就是不饿,饿你个三天三夜,看你吃不吃!”为了不让父亲教育,不让母亲训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吃五个饺子成为我奋斗的目标。

      许多年后,离开父母到外地工作,与婆婆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极精南粤厨艺的民间美食家婆婆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广东胃,饺子淡出了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时地会回忆起在父母身边的点点滴滴,饺子便会以“家的味道”顽固地跳了出来,记忆里最绕不过去的,就是这个“饺子”。曾经伴随着我从小到大,深深地映刻在我的记忆中的饺子,并不会因为远离了我现在的日常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这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每个人心中的“家味”可以是一道独特的食物,它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长大后的我们即使面对山珍海味,在外吃的再多好,吃的怎样的精致,还是会记忆中自家饭桌上的那一“味儿”。“家的味道”,其实是一种心情,会让自己感到无比幸福,是一种生活,会让自己无限怀念。

      尽管饺子并不是自己喜爱的食物,但它是父母爱物。能够陪伴父母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再回到父母身边,我会主动提出“我们包顿饺子吧,好久没吃到家里的饺子了!”这时的母亲已经由当年高傲、严厉的女干部变成了一个和气、絮叨的退休老太太,饺子桌上再无训斥、挑剔的声音,而是家长里短的生活琐碎。和面、切剂子、擀皮、包饺子......陪着父母包着饺子聊着天,享受着很踏实的家的味道。

      这样的日子走到2004年2月17日,父亲中风入院,我们的“法定”周末美食由此停顿。两年后,母亲猝然去世,周末美食活动彻底划上句号。父亲住院的五年中,隔上一段时间,我和哥哥分别从不同的城市赶到广州的家中,一起动手包顿饺子送到医院。每次包着饺子,就会后悔当年没能坚持学会包母亲独有的元宝小饺子。哥哥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问到是否外婆家的饺子是否元宝形状时,哥哥断然否认“舅舅、姨姨们都不会包那种饺子,不知道妈妈是从哪学会的。”

      父亲去世后,那个一直叫做“家”的实体散了,“家的味道”从此深深地埋入记忆。

      静静地吃完了一盘饺子,带着此许醉意询问大排档的老板“这饺子是谁包的?”老板笑呵呵地回答“我爸妈包的,好吃吧?!”我点着头说“太好吃了!这种饺子是不是只有你家才会包?”老板惊讶地回答“我们信阳这都是这样包饺子的呀。”试探着问老板“我可以去你家看看包饺子吗?”老板爽快地应到“可以呀,不过我家是白天包饺子,你明天来吧。”

      这些年外出,每到一地,尤其是北方地区,都特别留意当地的饺子形状,一直看到的都是有褶子的捏饺子。甚至我还专程到舅舅家询问过母亲的这门手艺是从哪学到的。舅舅也一脸的奇怪“当年你妈妈在家的时候,从来没学过做饭,还真不知道她是在哪学会的包那样的饺子。”没想到,在信阳,终于发现了和母亲包的元宝形状一样的饺子。

      如此看来,应该是当年母亲在中南局工作,居住在武汉时,学会包的信阳元宝型饺子。那时,也是父母在中南局的工作中相识、相爱的时间。人要到一个年龄才会悟出一些东西,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明白一些事理。想想母亲这个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漂亮、有文化、高收入的女干部,能够放下傲气,学会擀面条、包饺子,这对于父亲来说,是何等的欣喜。难怪父亲会那么隆重地把包饺子、擀面条当成家庭周末生活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多年后,我才把包饺子定位在“家的味道”。原来,而从一开始,父亲是定位在“爱的味道”!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拍摄完郝堂村,惦记着赶到市区拍摄包饺子,谢绝了村里的午餐挽留,匆匆赶往“名食城”。当我出现在“手工饺子”店里时,老板一时还反映不过来,因为那晚,老板以为我只是说说而已,没成想我还挎着相机真来了。老板如何也想不明白,包饺子有啥可拍的嘛。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大排档地方狭窄,老板在食街附近租了一套民居专门用来做包饺子的加工场地。老板娘带着我来到民居时,一家老老小小正看着电视,包着饺子,老板的父母和雇请的一个阿姨已经快包完饺子了。第一眼看到老板的父母,就喜欢上了这两位老人,典型的中国父母模样,尤其是妈妈,标准的贤妻良母形象。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家里的第三代,尤其是每个儿子都生了一个孙子,这是老人们最大的欣慰与荣耀。老板是老人的小儿子,在大胖孙子后面又给爷爷奶奶添了一个孙女,完成了中国家庭最为注重的的一个“好”字。全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包饺子,展现出一幅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兴旺的温馨家庭画面。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阿姨从面盆里揪出一疙瘩面,十指翻飞中,就变成了一张张的饺子皮。拍摄着阿姨一整套的动作,我又一次地惊住了:完全与我们家包饺子的工序一模一样!父母单位是从北京迁到广州的,单位里北方人占绝大多数,包饺子之类的面食是家家必做。我仔细观察过很多家庭包饺子,剂子都是用手揪出来的,就算是用刀切,也是一个方向切下去,没有谁家象母亲要求的那样,一边左右扭动着面柱一边切,切出来的剂子象个六角形,形状特别好看。剂子压扁时,要先手五个手指拢着成圆柱体,再用手掌压平。小时候嫌这套程序太麻烦,总是切好就直接压平,擀皮的时候,皮的形状就不圆满,会突出一些角出来。母亲是个精致人,最看不得我的随意,总会训斥“女孩子家,干活要精细,不能毛手毛脚的,干出来的活一看就是粗枝大叶,哪有女孩子家的秀气。”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包饺子的工具都是传统用具:和面的瓷盆,扫面的笤黍,挑馅的竹签,大肚擀面杖。特别是擀面杖,我只会用两边一般粗细的圆柱体擀面棍,怎么都用不好这种中间粗,两头细的擀面杖。记得有一次在同学家表演快速擀皮,就因为用这种擀面杖,擀着擀着就擀到边上擀空了,成品的速度下降许多,让同学好顿笑话。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芹菜猪肉饺子馅是众多饺子馅里最喜欢的一种,记得小时候父亲指点饺子馅的做法“蔬菜要先用开淖一下,再把水挤干。猪肉要打水,之后放油把水包住;饺子要包紧才不会漏。”想象到芹菜的芳香辛辣和猪肉丰厚润泽充满口腔时,不由地咽下一口口水

      每个人都耐心地示范元宝型饺子的成型过程:从两边往中间包。这到与母亲的包法有些不同,母亲包的更为细致,用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细细地从一边往另一边包过去。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一边拍摄着包饺子的全过程,一边和大家聊着天,询问着信阳地区的饺子形状是不是基本都是这一种。因为那晚老板说信阳地区的饺子都是元宝型的,有些不太相信。

      记得儿时,住在我家隔壁的苏家就是信阳人,苏家的叔叔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特别乐于助人,也特别喜爱展示自己的包饺子速度。周末一听到我家厨房响起剁肉声,就跃跃欲试地过来等待开包。苏叔叔特别喜欢挑战我的擀皮速度,我时常不明就里地接招,两人在案板前狂速地你擀我包,忙的不亦乐乎。母亲最怕热心的苏叔叔过来帮忙,因为苏叔叔的速度是以饺子成为一疙瘩面为代价的。左手拿皮,右手放馅,双手一挤,动作确实神速,可饺子既无形状可言,东歪西倒地摆不成规模(母亲是必须严格地把饺子一个个排成整齐有序的形状),吃到嘴里完全是一口面的感觉。有的挤的厚的地方,还煮不熟,咬开还是白花花的生面。对于母亲这种精致的人说,这种饺子无疑就是一场灾难。母亲终于无法忍受,直统统地对苏叔叔说“老苏以后别来我家帮忙了,你包的那饺子太难看,也太难吃了!”

      苏叔叔是个脾气火爆的要强汉子,面对这样的逐客令面子上承受不住,指着自己的作品冲母亲大喊“我这才是正宗的信阳饺子!我这个包法才是包饺子!你包的根本算不上饺子!”


      聊着天,干着活,我能够确定母亲当年一定是跟信阳人学的包饺子。母亲一直要求饺子只能包成一口一个的小饺子,小时候因为不爱吃饺子,也就不愿意包饺子,对于母亲的这个苛刻要求,敢怒不敢言,只好在挤子上做文章,尽量切的个大一点,擀起了数量就会少了一点。但每次我的阴谋都会被母亲发现,换来就定是一顿训斥“女孩子家,包个饺子都包不秀气,你以为是在包包子吗?擀那么大的皮,包出来的一看就粗手大脚的样子。重新擀!”

      赞叹着每个饺子的秀气小巧,老人说“以前包的比这还小呢,现在年纪大了,包的时间长了就觉得累,这才改的大了一点的。”很快就包完了最后一个饺子,结束了当天的包饺子工作。漂亮的老板娘告诉我“每天的饺子都是新鲜的馅、新鲜的面,现包的。饺子馅不能放过夜,就是放进冰箱里,一过夜就酸了。我们家的饺子新鲜,基本上都能卖完。”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拍摄完毕,准备告别一家老小,老夫妻俩极力挽留“到了吃饭的点了,你都到家了,吃完再走!”其实挺想留下吃完饺子,可毕竟人家是开门做生意的,能够让我进家拍摄已经相当大方了,怎么好意思再白吃白喝。当我提出要按照店里的价钱交钱时,一家人都不乐意了“在家里吃几个饺子怎么能收你的钱,快别这么说了!”

      老人把第一锅饺子端到我的面前时,顿时感动不已。从小就听大人念叨:头锅饺子二锅面。第一道清水煮出来的饺子,饺子皮甜甜的,没有馅子的味道,最好吃。而后面煮出来的饺子是用油水煮出来的,皮上挂了味,也不筋道了。最好吃的先给客人吃,善良的老人把中华传统的待客之道就在这个细节中完全体现出来。

      接着端上来的蘸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吃饺子时说的话“光蘸醋可不行,真正会吃饺子的人是要就着生蒜的。”就是父亲的耐心哄劝,从不吃蒜的我,唯一在吃饺子时能够吃下生蒜,其他的任何菜里,煮熟的蒜都不愿意吃。

      再次端上桌的是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煮过饺子的汤里,带有一点点的饺子油水咸味,还有饺子掉在汤里的面粉,喝起来有点粉粉的感觉。小时候虽然不爱吃饺子,但却喜欢喝饺子汤。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自家的饺子不但食客喜欢吃,家里的孩子们也一样爱吃,小孙子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饺子出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看着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相,好吃不过饺子,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信阳平桥区的一个普通食街,转角让舌尖重新触碰到很舒服、很踏实的家的味道,也挑起了我的一种很私人的记忆。被包裹着的爱,藏在很多东西背后的爱,被深藏在心底的家人、亲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by ami000 | 分类: 亲情点滴 | 评论(2) | 引用(0) | 阅读(6209)
pfrl6345 Email
2013/08/29 10:51
zan      如何激励一线员工            与很多企业交流时经常听到抱怨:"现在的年轻人真难管,一不高......40
得大自在
2013/07/29 21:51
我爸包的那是大金元宝饺子,没几个会包的。"^_^".
ami000 回复于 2013/07/30 12:20
好吧,好吧,一疙瘩面的大金元宝!fear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