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批评》成绩

[| 晴 2015/01/06 22:40]
|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OOC学院的《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获得优秀成绩,优秀证书已经申请完毕,等待发放。2015年又收到一份礼物!



评分标准

成绩:

1、课程讨论占30%,要求学员每人在讨论中发帖20个以上。

2、单元测验占30%,有四个单元用测验方式,每次测验为8个客观题,每题1分。

3、单元作业占40%,有2个单元交作业,为主观题。单元作业采用互评方式,教师抽查。提交作业后才能参加互评,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6个;参加互评与自己作业的得分挂钩。需要评6份以上他人的作业才能获得他人评自己作业平均分的满分,未参与互评只能得作业得分的50%,参与互评但不够6份得作业得分的80%。

合格成绩:60-85分,优秀成绩86-100分。



单元测验与作业成绩: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作业内容:

第一次作业: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边城》的风格与沈从文的人格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中篇小说。作家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抒发乡土情怀,是一首抒情的田园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显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沈从文认为“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此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展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生活。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小说中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写是淡淡的,但却在读者心中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深深感动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同时也启发读者思考一些社会问题,

      翠翠的爱情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判道的骇世之举,只有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还有遵从古礼的淳朴人性和蕴含的东方的传统美德。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爷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这种良好品德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晚辈无私的爱就是我们世代生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里展示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他们没有地位的尊卑之别,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还有心与心的交换。这份挚爱亲情,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虽是作家的虚构,但他用抒情式的笔调谱写了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牧曲,永远以它那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无形地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这就是沈从文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是作家人格的体现。作家通过文字的表述,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寄托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正确地分析《边城》的风格与沈从文的人格,把握作家“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决非易事,仅作千字的探讨是很不够的。而自己的水平所限,只能肤浅地理解于此。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的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欣赏与批评的水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第二次作业: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

      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曾将问题看做是科学发展的灵魂 ,认为以问题进入研究,以问题推动研究,围绕问题而展开研究,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基本图景,也是科学研究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因此,重视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成为科研主体的行为自觉,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学术创新意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或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既是创造新知。学术创新就是用新的观点、新方法去揭示一些现象的规律。创新的含义应该是别人没有的东西、想法、方法等等,你提出来了,而且所新跳出来的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立勋说过:学派建设贵在学术创新,没有重大的新学说、新理论、新思想出现,哪有什么学派?

      由此可见,学术创新的基础在于问题意识,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再以问题进入研究,以问题推动研究,围绕问题而展开研究,创造出新的东西:或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而达到学术创新。

      在文学欣赏与批评学习上也是如此,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和观察,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往往能开阔思路启迪智慧,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而达到学术创新。

      对于文学欣赏与批评,有很多角度可以选择,寻找新的角度取决于自己的学识和所持的标准,取决于对批评对象的理解,对学术史的把握。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读了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喜好方面,理解时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出于不同背景下的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一部文学作品,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由于欣赏与批评的角度不同,就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感觉。如文本本身、文本背景、作者背景、社会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等。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必然就有更多的创新。

      在这里,就产生了“创新的问题”:为什么创新?怎样创新?借用sugarman45同学的总结:1.抓住自己最深的审美感受,然后进行联想从而引出一个有效的题目;2.我们的审美感受常是一种共性的感受,我们有了感受后要去寻找与我们感受相关的学术史中资料,从而不断的根据资料调整我们的思考方向,最后得出一个出于我们自己思考的并且角度创新的题目。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by ami000 | 分类: 自然知识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3459)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