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韶关牛鼻村: 距离仁化县城17公里的牛鼻村,地处丹霞山腹地的中心地带。随着丹霞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住村民在依托丹霞山的旅游资源富裕起来之后离开了原有的老屋,在城镇或者公路附近建起了新居,牛鼻村曾一度衰败无人。 但粤北和珠三角地区的驴友们却发现了这片静谧的宝地,将其作为穿越大丹霞线路的补给基地。2011年,在驴友Ami 的带领下,许多外地驴友用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上,将村里的许多老屋租了过来,建成了许多小资文化场所。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驴友加入到建设文艺村的行列,修补村屋村道、种植花草、添置景观,筹备书屋、影友展览室等。短短数月,昔日破旧、脏乱的古村终于焕发新颜。焕然一新的牛鼻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厌倦了城市喧闹的驴友、文艺青年们寻求一方安宁之地。

契机:驴友Ami 一次大胆的尝试

      2007年初秋的一天,Ami 站在上天龙山峰上,眺望远方。在她脚下,弯弯曲曲的锦江在地面画出一个巨大的回环,一个驴友指着江心小村告诉她“那就是牛鼻村”。
    
      2009年末,一次户外驴友聚会把地点选在了牛鼻村。Ami 得以第一次走进了牛鼻村,她沿着村外U字形江边走去,透过岸边竹林望去,秀美如画的锦江水显得宁静而又安逸。岸边的农舍在水的环绕下,骤增几分碧波仙居的意境。生活在城市的她,向往平静、安逸的生活。而牛鼻村恰好符合她心中世外桃源的条件,她想定居于此。但她说,自己这个想法却不敢告诉别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去农村生活,简直就是另类。”怕遭人侧目,Ami只能把这个梦想压在心底。
    
      两年后,在户外旅游的集体生日聚会上,驴友朱家强的一句醉语,让深埋在Ami 心中的梦想迈开了一大步。朱家强是牛鼻村土生土长的人,他告诉记者,当时有摄友租下村里空置的小学作为休息点。得知这个消息的Ami 马上联系上了朱家强,告诉他自己也想租一间民房。
    
      很快的,在朱家强的帮助下,2011年底,Ami 如愿以偿的在村里租下了一间小屋。在Ami 的观念里,既然是住在农村,就必须要保持农村民房的瓦顶土墙,突出农村房屋特色,同时也要跟其他民房有所不同。
    
      在朋友的帮助下,Ami 开始着手改造这所民居。从客厅和卧室的布置到家具的添置,再到外墙的装饰,终于在第二年年初,Ami 搬进了这所小屋。
                    
    其实,早在几年前朱家强就有改造牛鼻村的想法。他是从牛鼻村走出去的,目前在仁化县城工作。朱家强说,以前的牛鼻村房屋破败、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无人居住的闲置房屋随处可见。
    
改造:文艺青年复兴牛鼻村

      朱家强告诉记者,几年前在Ami 搬进来后,他们就一起策划改造这个山村。“首先我们改造了村里的主干道。”朱家强说,这条路来并不是村里的主要道路,因而杂草丛生,遮盖了路边的小水沟,一到雨天,便流水不畅,路面的泥土也成了泥浆。在Ami 的规划下,二人将路边的杂草清除,并种上花草植物。此外,他们还从锦江河道上捡回鹅卵石,铺在路面上。同时还整修路边的小沟,并把小沟转角处的小秃坡改造成了花园。
  
       此外,在改造村中环境的同时,Ami 和朱家强还从村里找寻着废弃的农具以作装饰之用。“像这些犁,都坏掉了,根本不能犁田了。村民们就把它丢掉,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农村装饰品。”Ami 指着斜靠在屋外的犁说。
    
      两年的改造,牛鼻村已经初具“文艺范”。从干净的村道,到随处可见的花草,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吸引着不少人前来采风。
  
       近日,记者来到了牛鼻村。从丹霞山半个小时的车程,车子在锦江边停了下来,对岸就是牛鼻村。一条狭窄的石桥是牛鼻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头几家农家乐里不时传来酒客的喧闹声。朱家强告诉记者,这里是新村,Ami 所在的老村在里面,步行5分钟就到了。

      一路上,老村里荷塘盛开的莲花,田间鸣叫的青蛙,还有草木夹带泥土的芬芳,不时传递着初夏的讯息。
    
      在一个小孩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Ami 家门口。这是一处被白色篱笆围绕的木屋,木屋前的台阶上铺上了用鹅卵石堆砌出来的引路标志。走进房内,一个废弃的石磨改造成的茶具十分醒目。在房内一侧的书架旁,几个村里的小孩正在兴致勃勃的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Ami 告诉记者,在村子改造完成后,越来越多的摄影、绘画爱好者经常来到牛鼻村采风,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在牛鼻村租下了民宅。“老村和新村加起来68户,以前空置的房子都住满了人。”
                  
变化:原住村民从改造中获利,逐渐接受外来驴友

      在更早的时候,随着丹霞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许多牛鼻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并携妻带子搬出村子,使得这个本来不大的村子显得更加空旷。朱家强说,随着村民陆续的搬出,这个村子只剩下6个孩子。村里的人口少了,基础设施建设就很难进行,环境卫生就更加糟糕。
    
      但随着Ami等人的改造,这个山村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心理上的变化。”朱家强说,开始村民们认为他们是吃饱了没事干,“当时我们收废弃农具的时候,村里人见我找这些农具还笑话我,因为在农村这种废弃农具没有什么用了,在他们眼里是垃圾。”朱家强说,后来村民们看到村里环境确实变漂亮了,就纷纷帮助他们改造村子。”
    
      Ami 在小屋里添置的书籍,也吸引了村里仅剩的6个孩子前去阅读,而Ami 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老师。“我刚来时,这些小孩扭扭捏捏的,不敢跟外人说话。”Am i说,在Ami 的教导下,这些孩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开始时,这些孩子的家长还反对他们来我这看书,来一会就喊他们回家。”Ami 说,“可能是村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觉得在我这确实能学到东西,就没有那么抵触了。”Ami 说,今年她还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将村里的一个祠堂改造成了图书馆,而这些孩子就是管理员。
    
      10岁的何颖慧告诉记者,以前她每个周末除了看电视就是出去找别的小朋友玩,“现在我可以看书。”
    
      村里改造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则是村民的收入。朱家强说,随着驴友过来采风的次数增多,许多村民纷纷拿出土鸡蛋和土特产卖给那些驴友们。此外,在新村还有许多人开起了农庄。“收入的提高,让他们更加接纳我们,更加热心的帮助改造村子了。”
                          
发展:未来会有更多人回来

       这个空心村在一帮驴友的带动下,发展成了一个文艺村。焕然一新的牛鼻村不仅让没有搬出去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吸引着外出打工者回村建设。37岁的朱家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朱家强的弟弟。
    
      他告诉记者,自己最远去过山西,在餐馆里当厨师。牛鼻村是有名的“厨师村”,“村里90%的男的到外面打工都是当厨师。”他说,在外出打工之前,村里人均都没有一亩地,靠着砍竹子、种菜为生,一年只能赚1万多元。于是,许多人选择了离开。
    
      去年国庆,在外漂泊10多年的他回到了牛鼻村,在村里面开起了一家山庄。“在外奔波真的很累,我父母年纪大了,小孩也需要照顾。”朱家诚说,在得知村子改造的情况后,他马上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他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村里很冷清,外人来村里都没有一个吃饭的地方。“现在热闹了许多,人气也旺了。”
    
      游客、驴友的增多,让朱家诚对村子的未来显得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有时候会有一大批驴友来到村里采风、聚会,最多的时候,一个60、70人组成的旅游团来到他的山庄吃饭。“这样的驴友团很多,山庄生意还不错。”
    
      “当然回到村里经营山庄还是没有在外打工赚的钱多。”朱家诚说,尽管如此,他对牛鼻村未来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保持这种原生态的农村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这种独特的风土人情会吸引更多人前来。而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回来村里发展。”
  
本报记者 刘晨 摄影 本报记者 黄莹
by ami000 | 分类: 村民日记 | 评论(0) | 引用(0) | 阅读(506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