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二0一五年七月的微博

[| 不指定 2015/07/31 22:01]

七月的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



二0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星期五   晴
      
      七月是在最糟糕的心情中度过的,似乎所有的不顺都接踵而至,从七月的第一天到七月的最后一天,压抑都如影随行。原以为熬过一天会好似一天,却没想到,直至最后一日,诸多的不快更是叠加。其实内心很明白,一切都是上天的考验,只是咬牙顶过这些磨难确实不易。愈来愈透彻“天降大任”的内涵,唯有为自己鼓劲:加油!

商鞅


「人物介绍」: 商鞅,战国时期人。本名公孙鞅,卫国人。因其封地在商、於。故称商鞅。

「未發跡前」: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在魏不得国君赏识,未得重用。 当时魏国,国力强盛,人才济济。年轻的卫鞅,为丞相公叔座做事,担任中庶子。其能力得到公叔座认可,因此,公叔在病危时向魏国国君推荐商鞅担任丞相,并提醒国君若不用商鞅,便杀掉他。但魏国国君不可置否。商鞅离魏入秦。

「生命轉折」:与魏国相邻的秦国,国力衰弱。在诸侯相争,恃强凌弱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没有太多发言权,“诸侯卑秦,夷翟遇之”。也就在这时,秦孝公继位,准备重建穆公时期的伟业,向天下颁布求贤令。商鞅通过景监引荐,经过几次试探,最终以强国之术的孝公赏识,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变法。

「功業成就」:变法之始,徙木立信。奖励耕织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罚不分贵贱。太子犯法,刑期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使秦国十年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其后升为大良造,进行第二次改革,迁都咸阳,推行县制,统一度量,平赋税。“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同时,与魏国的交战中,处于优势,带领军队围安邑,也曾诈虏魏公子卬,收秦河西之地。因此,被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

「最終結局」:孝公死,太子立,被诬反,彤地被杀,车裂尸身。

「成敗之因」:若从商君的理想和抱负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从商鞅对孝公的劝说和与甘龙杜挚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勇者。他的理念得到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赏识与坚定的支持。给了他一个自由的舞台,让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秦国也因为商鞅彻底的变革而走向了富强之路。即使孝公死后,车裂的商鞅的秦惠王,也并没有推翻商鞅的变法。足可说明商鞅变法得到了认可,并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积蓄力量。

    变法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的分配,给了新的人成功的机会,自然会极大的调动人们积极性,从而促使秦国发展。但是,变法自然也伤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一部分人,可能是原来拥有较大权利的人,如何不恨商鞅。同时为了实现刑罚不分贵贱,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太子,及其师傅公孙贾,公子虔,又如何不恨。 过重的刑罚也会遭致他人怨恨。无形之中,树敌太多,积怨蓄祸。若非孝公的支持,商鞅早已危险。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