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3/21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大江大海

[| 晴 2021/12/15 00:20]
       2014年,香港卫视台长杨锦麟团队到韶关调研旅游,有幸与这个团队共同考察一周,晚间闲聊,谈及台湾旅游话题。团队中的台湾“央视”导演、制片二人询问是否去过台湾旅游,当得到否定的回复时,奇怪道“你这种旅游达人,怎么不到台湾走一走呢?”

      韶关还没开放自由行,只能跟旅行团去。单纯的到此一游我是不会去的,我在等待韶关能够自由行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专程去台湾看书、看台湾。

      二人饶有兴趣地深入询问“你想到台湾看什么书?”

      最好是不带政治倾向的书,我想知道真实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百年的中国发展史。如果绕不开政治,我也想知道站在另一个立场上的政党是如何评价这一切的。

      在台湾纪录片制片组工作的编导,对于这样的话题是十分理解的。虽然我们成长在不同党派国度,但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应该摈弃政治之争,真实地了解我们的国家、人民在历史中的真实过程。

      二人欣然“我们在台湾等你!”

自知之明

[| 晴 2021/09/07 01:42]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人为什么会没有自知之明?主要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主观原因:始终把自己看的比别人高明,始终觉得自己的判断很正确,始终觉得自己就是很自己。客观原因:或许过去有过一点小成绩小成就,还有诸如此类的别人的夸奖与赞美,这往往导致自己躺在胜利的果实上睡大觉。

好报  恶报

[| 晴 2021/07/06 22:59]
      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听过这句话,也都会说这句话:好人有好报。而在时间的长河中,这句话又衍变出了另一句似乎很有实证凿定的话:好人没好报。

     单看公益项目中,许多著名的公益人几乎都没有善终。在我刚刚准备做公益项目时,隐隐就有这个感觉,但又缺乏佐证,只能在漫漫 的公益道路上慢慢验证。经过多年的实践,对公益有了扎实的深入,忽然在某一天,对这个问题有了恍然大悟般的明白。

     “好人有好报”,在许多“好人”心目中,首先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然后认为这种品质,应该给自己带来利益。但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品质无法给自己带来利益,会成为  “好人没好报”。

      其实,就是认为自己是有善意的,所以可以不注重表达善意的方式,也没有发自内心的去重视别人的需求。可以说在潜意识中是傲慢的——仿佛动机是好的,就可以站在高位。这类的“好人”认为,自己做了“善事”就应该得到“善报”。而没有潜心研究,究竟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善行?

见不贤而内自省

[| 晴 2020/10/12 00:5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五十而知天命

[| 晴 2020/10/08 20:38]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因为年龄的积累或是因为阅历的积累,明白人来到这世上,必定肩负着上天的使命,虽说是上天给的差遣,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上天会保佑到底。困难和阻碍会随时发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分页: 3/21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